张思德的生前战友陈耀:延安精神伴我行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08:01 解放军报 |
宋伟 本报记者 高吉全 一头白发,一顶带五星的八角帽,这就是陈耀———张思德同志的生前战友,延安时期的中央军委警卫营战士,如今已是83岁高龄却依然奔波在宣传张思德精神、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第一线。 陈耀出身于山西定襄县一个贫苦家庭,1938年进入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担任警卫员,1940年张思德担任通讯班班长时,陈耀担任副班长。 “七一”前夕,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在军事博物馆展出,陈耀和夫人早早地来到了博物馆。 “我和张思德同志一起战斗生活了5年。我们班有12名战士,只有11条被子,我和张思德盖一条被子就有3年。”陈耀动情地说,“延安时期,我们虽然生活特别艰苦,住的是土窑洞,睡的是茅草铺,但生活非常愉快。张思德教我打草鞋,想方设法用桦树皮写字、做饭筒,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让我终身难以忘记。” 193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当时还没有枪高的陈耀在毛主席门口站岗。毛主席骑着马带着一名参谋到8里之外的杨家岭开会,看见陈耀后,就问他冷不冷。陈耀回答不冷。主席说:“好好工作,将来我们还要到大城市去。”主席又问:“小鬼,你识字吗?”听完陈耀的回答后,主席说:“要学习文化知识,首先要学会写自己的名字。” 回到班上,陈耀就找到班长张思德学写自己的名字,“‘耀’字太难写了,我学了好几天才学会。” “当时,国民党实行经济封锁,要困死、饿死边区军民。我们通讯班承担了烧木炭的任务,张思德为了给中央机关备足过冬的木炭,3次自告奋勇去烧木炭,在打第3孔炭窑时光荣牺牲了。毛主席听到消息后,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发表了广为传颂的《为人民服务》演讲,给张思德同志以极高评价。” “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我这一生影响很大。”陈耀老人来到张思德同志铜像前时,向铜像深深地三鞠躬,然后走过去,把脸紧紧地贴在铜像上,泪水夺眶而出…… 半个多世纪以来,老班长张思德的音容笑貌,毛主席为一名普通战士所作的著名演讲,仍清晰地镌刻在陈耀的心底。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像一盏明灯,始终照耀着他前行的路。几十年来不管是在中南海工作,还是在地方建筑、旅游部门做领导工作,延安精神都始终照耀着他前进的方向。 这么多年来,陈耀老人曾经16次回延安,经过不懈努力,帮陕北建成了两所希望小学。 一次,驻京武警某部请陈耀作报告。陈老给官兵们提了一个问题:“我们入党是为了什么?”党员们一个个陷入了沉思。陈耀说:“当年我的班长张思德给我们讲,入党是要准备为党和人民掉脑袋的。”这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新一代年轻党员的心。 今天,83岁高龄的陈耀不辞劳苦,依然担任着一些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等社会性的义务工作。参观完延安精神展览后,陈耀又启程奔赴了延安,继续他传播延安精神的行程。(解放军报2004年07月05日第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