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荧屏“东北风”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08:09 湖南在线-湖南日报

  胡光凡

  今年伊始,央视黄金档曾播出电视连续剧《正月里来是新春》,一群东北二人转演员及其身边小人物聚散离合的悲喜人生,让观众笑中带泪,感动不已。近日,央视又播出了一个反映北大荒槌沟农民奔小康的艰辛历程的连续剧《种啥得啥》。这些作品,连同近年来央视连续播出的一系列优秀连续剧《咱爸咱妈》、《大雪无痕》、《走过柳源》、《刘老根》、《希望的田野》等,都出自吉林电视人之手。他们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征服了广大观众,在荧屏吹拂起一股清新、豪迈的“东北风”,被文艺界誉为“吉林电视剧现象”。

  这些剧作的最大特点,是坚持“三贴近”,把关注民生、直面生活作为基本创作原则。它们植根于深厚的本土文化土壤和革命文艺的优良传统,以“黑土地做根,长白山为魂”,讴歌创造新生活、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为普通老百姓树碑立传,真正体现了“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飞速发展的电视剧,越来越成为千家万户日常文化生活中的“宠儿”,理当满足广大受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欣赏需求。其题材、主题、形式、风格、手法等等,当然是越丰富越好。

  但是,综观当前荧屏的现实状况,我觉得得大力提倡一下“吉林电视剧现象”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精神,强调一下关注民生、直面现实生活、突出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付出更大努力,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邓小平谆谆教导我们:“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里的人民,当然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但是,某些时候,我们的创作在题材、主题的取向上,重心是否有所偏离?一方面,对某些帝王将相、豪门大宅的历史故事———特别是所谓的“清宫戏”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另一方面,对人民大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现实生活和现代革命历史题材却有所淡漠;而在表现现实方面,对都市“小资”、中产阶层的“白领”乃至大款大腕们纸醉金迷的生活和商场、情场中的恩恩怨怨,具有浓厚的兴趣,相形之下,对于底层人民———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苦乐得失,特别是广大农民、打工仔和下岗职工在创业、致富、奔小康过程中的种种困扰、挑战和抗争,却较少有关注和表现的激情。文艺界一些有识之士把这种创作倾向概括为:“视点上移,自觉或不自觉地疏离底层人民。”这是发人深省的。

  湘籍作家韩少功说过:“我主张作家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从底层看,看最多数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几句朴实的话,传达出一种可贵的平民意识,也就是文艺家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呼吸相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为人民代言呐喊的热情。显然,文学艺术如果与社会底层脱节,远离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从里面看不到底层人民的人生百态、存在价值和人性之光,那么,这样的创作由于失去了艺术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源泉和血脉,必将走向苍白和枯萎,最终为人民群众所唾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始终扎根脚下的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保持血肉般的联系,关注民生,直面生活,“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这一点,也许是“吉林电视现象”所给予我们的最可贵的启迪吧!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兰-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我国禁产焦油超标香烟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