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秦汉四宝:一奏薰弦万古风 广州考古四大发现 成为都市永恒风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08:56 南方日报

  14 【广州秦汉文物圈】

  核心提示

  广州建城的历史起自秦代,至今已有2200多年。上世纪70年代以来,广州的秦汉遗迹先后有四大发现。如今,以南越王墓为主体建成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早已对外开放;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已经发掘清理完毕,不日将以原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掘仍在进行当中;而秦代船台遗址发掘后又重归地下。作为广州文脉的发端,这“秦汉四宝”受到细心的呵护和合理的开发,正如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所说,不论花多少钱,广州都会不遗余力地保护好它们。

  时空透视

  古往今来,世界级的名城无不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就像人有遗传基因一样,城市的遗传基因则是自己的文化脉络,名城不过更加显著而已,通过世代传承,在见证了城市过去的同时,具有了世界性的审美价值。这当中,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正是一个城市乃至民族文脉的重要载体。

  广州建城的历史可以上溯至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屠雎率领50万大军对居住在今天两广地区的南越和西瓯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7年之后,征服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等三郡。其中,南海的郡治就在今天的广州。但是,长期以来,广州能够为人乐道的秦汉文化遗迹却几乎是一个空白。湮没了的岭南秦汉文明不为世人知晓,不是因为它们“养在深闺”,而是早已沉埋地下,一埋就是两千多年。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州连续发现了惊世骇俗的秦汉遗迹:秦代船台、西汉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南越木构水闸。正是这些来自地下的“无字史书”,不仅为广州的历史文化名城身份增添了重要砝码,而且更新了世人一以贯之的所谓“南蛮”的观念。南蛮不蛮!不是吗?惟一标志两千年前我国造船水平的秦船台遗址、南越王墓的1000多件(套)珍宝、世界上最早的园林遗迹、世界上最早的木构水闸遗存,在这些灿烂辉煌的秦汉文明面前,倘若能起南蛮说的始作俑者于地下而问之,一定也要为之折服了。

  这“秦汉四宝”,当推广州文脉的发端。就是说,广州的文脉,由此而衍生、传承并得到发展。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过,地下发掘对历史研究至少有3种特殊的贡献:第一是创史,第二是补史,第三是证史。“秦汉四宝”正具备了这3种贡献,与此同时,它们也在客观上构成了广州这个城市的灵魂。有一点应当明确,倘若仅以此验证所谓南蛮不蛮,委实低估了它们的价值,还必须看到其在中华文明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文脉总是在“新”与“旧”的张力中生存发展的。没有“旧”的,无所谓文脉;缺乏“新”的,文脉则不能延续。秦汉去今远矣。但遥远的历史,倏忽间变得触手可及,这是广州的福分,我们要感谢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是他们用智慧的双手,渐渐揭开了记录着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历史的每一层文化遗迹,换言之,揭示出了广州的文脉。假以时日,一个现代化的广州与一个饱经沧桑的广州,地上地下,完全可能一并呈现于世人面前。

  “秦汉四宝”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广州的实践同时告诉世人:只要重视起来,城市的发展与文物保护并不矛盾。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文脉。

  南越国世系

  在广州的历史上,先后有两个定都的王朝,第一个就是西汉时的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前111年),另一个是五代十国时的南汉国(917-971年)。

  南越国历时93年,先后产生了5个王,分别是赵佗(在位67年)、赵(在位16年)、赵婴齐(在位约10年)、赵兴(在位约1年)、赵建德(在位约2年)。其中的亲属关系为:赵是赵佗的孙子,赵婴齐是赵的儿子,赵兴、赵建德分别是赵婴齐的次子和长子,两人同父异母。广州象岗发现的南越王墓,是第二代王赵的墓。其他几个葬在何处呢?

  据史书记载,三国的时候,孙权听说开国王赵佗的墓“多以异宝为殉”,就派兵寻找,经过一番“凿山破石”的折腾之后,终因“费日损力,卒无所获”而罢休。但这一次,他们却误打误撞地挖到了第三代王赵婴齐的墓,“得玉玺、金印、铜剑之属”。第四代王赵兴与第五代王赵建德兄弟俩“同室操戈”,结果赵兴被杀;而赵建德当政时,汉武帝发兵10万,5路大军“咸会番禺”。南越王宫在火海中化为一片瓦砾,赵建德的头也被悬在了西汉都城长安的北阙上。这两个死于非命的南越王当年即不可能有墓存在。那么,赵佗墓的发现,成了世人最大的期盼,是广州可以预知的重要秦汉遗迹。

  记者目击

  两千年的城市记忆

  在当代,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主要看这个城市的文化。应当说,城市发展到了以文化论输赢的阶段。广州的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全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精心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进一步把广州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这当中,文化名城的建设,势必离不开广州的历史文化。

  在广州的秦汉遗存中,以南越文王墓、南越木构水闸、南越国宫署、秦代船台最为知名,堪称“秦汉四宝”。其中,以南越王墓为主体建成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早已对外开放;水闸遗址已经发掘清理完毕,不日亦将以原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宫署遗址的发掘仍在进行当中,而船台遗址则又重归地下。唐人许浑《登尉佗楼》诗曰:“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秦汉四宝,正像薰弦的悦耳音符一样,为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广州增添了标志文化内涵的恢弘华章。

  1.南越王墓:

  南越文帝自报家门

  遗址锁定全国一流

  在繁华的解放北路,一座深沉厚重的暗红色建筑分外醒目,这就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1983年在此地发现的南越文王墓,被列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五大发现之一。

  品味博物馆的建筑造型、装饰以及使用材料,人们就会了解设计者的匠心:全部3座建筑体的外墙,刻意选用与墓室所用石料相同的红砂岩作衬面;正面左右两边石壁上镌刻的巨幅浮雕,以及门前并列一对横向的圆雕石虎,都是取材于墓中出土的屏风、玉璧、错金虎节纹样与造型,分别寓意着汉、楚、越3种文化……可以说,每位参观者来到博物馆门前,已经触摸到了南越文明的实体。钻进那座依照“前朝后寝”布局的文帝寝宫,不难感受到墓主欲在死后继续享受生前奢华的愿望。当年,考古工作者曾诙谐地说,也许墓主不愿意给后人留下鉴别的麻烦,干脆把“文帝行玺”金印、“赵”玉印,以及“”字封泥一并留下,毫不含糊地自报家门。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越王博物馆已经成为广州市的“名片”。建馆16年来,通过这个“名片”不断扩大了南越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为丰富广州市民的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值广州市文化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南越王博物馆将目标锁定为建成中国一流的遗址博物馆,加快了发展文化产业的脚步,力争为广东文化大省建设作出贡献。

  2.南越水闸:

  世界最大木构水闸

  文物商厦实现双赢

  广州到处都有建筑工地;但是谁也不会想到,西湖路在建的光明广场大楼里面,隐藏着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构水闸遗存。6月中旬,记者来到遗址探询,如果不是南越王博物馆吴凌云副馆长熟门熟路,在堆积的各种建筑材料间七转八转,早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下到负一层,终于见到了这个貌似平平、实则令世界震惊的水闸遗址。不远处几盏昏暗的灯光,映出了水闸黑矔矔的轮廓,恰似为之涂抹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现场发掘已告一段落,方的或圆的构成基座的枕木、用榫卯嵌入枕木两端的木桩,以及木桩内横排的挡土木板等等,毕现无遗。整个水闸5米宽,35米长,闸口的南北均呈“八”字形敞开。当珠江潮水升高时,放下闸板可以防止江水倒灌;提起闸板又可汲江水入城。据专家研究,当时的人们对建筑材料的选用、对地基的处理和防渗处理、对工程施工及工艺方面都有相当的掌握并做到正确的应用,与现代的建闸标准和要求基本相符,反映了秦汉时期的水闸建造在总体上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水闸,显而易见要建在水边。在两千年前,今日繁华的商业区却正是珠江的北岸。考古工作者根据广州市10个地点的土层和地貌状况分析,今日老城区中心的广仁路和北京路以西,吉祥路、教育路以东这一狭长的地段,当年是珠江的一段河汊。水闸这座当时的地上建筑,如今距地表深约4米。大楼落成的时候,文物部门与建设单位遵循“双赢”的原则,设计了一个保留并展示水闸遗址的中庭。这样,人们在这个商业大厦购物就将别具品味,同时能够领略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地下钻出来,片刻间就到了北京路步行街,而地上地下,相隔已足足20个世纪!

  3.南越国宫署:

  现存最早园林遗迹

  原址规划建博物馆

  位于中山四路的南越国宫署遗址,离水闸遗址不过500米。为了其发掘和保护,广州市政府真正投入了大手笔,斥巨资3亿多元搬迁儿童公园、补偿外商1.92亿元人民币。现在,宫署区的发掘正在悄然无声地进行着。

  就目前的工作进展而言,御花园遗址已基本清理完毕。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一条完整的石渠,蜿蜒曲折,底部密排着黑色卵石,急弯处砌有“水潭”,又分设两处“渠陂”,使由蓄水池输来的流水产生漩涡,泛起粼粼碧波。渠之东构筑有大型弯月状石质水池,放养鱼鳖;渠西有石板平桥,旁边还铺设步石,使石渠尽头与曲廊相连处尽显两岸绿茵、小桥流水的野趣……在这片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万岁”瓦当,更发现一块石板上刻有篆文“蕃”字。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激动地说:“有了这个‘蕃’字,遗址的性质、年代等都清楚了,真可谓一字值千金啊!”

  在御花园遗址旁边,更大的发掘将带给人们更大的期盼。原儿童公园大约4000平方米的区域内,架起了巨大的钢骨大棚,考古工作者要在整个宫署区范围内,致力找寻南越国宫殿基址。目前已发现了显然属于一座大型宫殿建筑的“散水”遗迹——即屋檐滴水的地面导流设置。“散水”宽1.5米,长度超过30米,用鹅卵石铺成条带状,整体制作考究,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工艺水平。发掘中,发现了一层大火烧过的炭屑和红烧土,大量的被火烧过和熏黑的砖、瓦、石,以及被烧熔后粘接成块状的“半两”铜钱等。史载汉武帝攻破南越之时,汉兵曾经“纵火烧城”,虽然现在发掘出来的南越国宫署遗迹只是冰山一角,但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南越国宫署遗迹之上,还发现了叠压着的南汉国宫署遗迹。一组长宽均为3米以上的南汉夯土台墩赫然在目,表明该遗址区既是岭南两千年前南越国、又是一千年前南汉国两个地方政权的宫城所在地。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在广州建都的政权,同时将宫殿建在同一地址上的做法,相当少见,因之具有特别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征之以史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中,从南越国都城直到今天中国南方最大的城市,其岭南地区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一直保持未变。

  宫署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规划在原址建设遗址博物馆作为展示与保护的专设机构。人们看到这个世界现存年代最早的园林遗迹焕发勃然生机的那一天,已经为期不远了。

  4.秦代船台:

  造船技术水准极高

  回填保护木质构件

  重大的考古发现往往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1983年发现南越王墓、2000年发现南越水闸,都是基建施工的“副产品”。1974年底,因为中山四路一带修建地下防空设施,秦代船台遗址意外地呈现于世人眼前;由船台的发掘,再意外地发现了压在其上的南越国砖石走道,从而揭开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的序幕。在经过1975年、1994年两次试掘之后,船台均已用河沙回填覆埋。所幸的是,在第二次试掘时,记者曾经一睹其芳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那是1994年8月下旬的一天,受周围建筑的局限,东、西、北3个方向各挖了一道5米深的探沟。从这3条探沟足以观察并推测船台的全貌。记者看到3个平行排列的船台,除了3号船台略微损坏之外,4条平行排列的、黑矔矔的、宽厚的轨板静静地卧在探沟的沟底,每个船台就由两条这样的轨板构成;轨板上分立着一对对木墩,轨板之下垫承着枕木,犹如火车的轨道一般。根据船台的宽度,专家们推测出船台可建造30-60吨的木船。再根据船台上的木墩横向排列成一直线、纵向间距不等的特点,专家们认为当时的造船已有一定的标准规格,可以成批制造了。不仅如此,从当时木料加工场地上遗留的铁锛、铁凿、铁挣凿和木锤球等今天木船厂仍然使用的工具分析,秦代造船技术已经具备了极高的水准。

  古代造船遗址在我国的发现是极为罕见的,更不要说年代早至秦朝。发掘之后的回填,鉴于清理出来的全为木质构件,且体量过大,无法施行脱水加固等保护措施,更不宜长期暴露和积水浸泡;但在第二次试掘之时,已明确将原地保护,兴建秦代造船遗址博物馆。

  广州有幸,两千年的城市记忆在保护完好的文物间仍然鲜活。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必然有自己的文脉——城市的历史内涵。现代化的城市不是比楼高、比路宽,而是比谁的文脉深。发掘好、保护好、利用好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打好历史文化牌,是广州市营造高效舒适的城市环境、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书记观点

  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保护文物不惜重金

  一个城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3方面。第一是自然风光。比如广州有山有水,就是人们对广州产生的自然印象。第二是人工营造的环境。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衡量着这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第三就是文化古迹。我们看欧洲一些城市,最有魅力的还是罗马、巴黎等。为什么?因为它们有那些令人赞叹且又保存完好的文化遗迹。

  人的温饱问题解决后,对美的追求、对文化的需求、对反映人类智慧成果的追求是必然的。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历史久远的势必越来越少。从这个角度讲,必须好好保护才行。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对保护文物投入巨大。仅是为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掘,就已经花了将近5个亿,包括从搬迁儿童公园到补偿开发商。但不论花多少钱,广州都会不遗余力地加以保护。现在对地下遗迹不可能全面揭开,但在建筑施工中,一旦在哪个地方发现文物,文物的价值又比较大,都会做到文物保护优先。

  从南越国宫署的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在同一个断面内,从秦汉到明清,层层叠压,记录着广州的历史、广州的发展轨迹。保护好这些文化遗迹,对于提升广州的城市影响力、提升广州的文化品位,非常必要,这也是广州对秦汉遗迹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期望值。

  专家说法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吴凌云——岭南心脏千年未变

  秦始皇时,岭南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秦代造船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所见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造船工场。它与广西兴安的灵渠是秦统一岭南的两个最重要的历史遗迹,对岭南开发史、中国造船史、古代科技史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秦末汉初建立的南越国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实现全面跨越式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岭南由酋邦社会直接跨入封建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汇入,对岭南的建设史具有深远的意义。现已发现的南越国三大遗迹富含广泛深刻的历史信息,是中国文化统一性、多元性、连续性的历史见证。这些遗迹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岭南社会在政治上和汉王朝的一致性、在经济发展上的跨越性、在文化上的兼容性。

  从对南越国宫署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历朝历代连绵不断的文化层的沿续,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广州作为一个城市的发展脉络。此地从西汉的岭南“都会”,直至今天南方最大的城市,其心脏部位一直不变,这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显示出南越国都城在选址和规划上的先进性。

  总策划 杨兴锋 李钟声

  撰 文 本报记者 田东江

  摄 影 本报记者 莫伟浓

  通讯员 何民本 莫健超

  图:

  林树森谈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见证了广州两千多年的历史,是省、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秦代船台遗址经发掘后已回填,以保护其木质构件。

  位于广州西湖路的木构水闸遗址,将与一座商业大厦并存。此为效果图。

  考古人员在南越国宫署遗址清理南壁上的“蕃”字石刻。

  一个“蕃”字证实了遗址的性质和年代。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我国禁产焦油超标香烟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