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改河造田撂荒3年“民心”工程失去民心(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09:25 贵州日报
  日前,黄平县旧州镇平西坝村村民到本报反映,2002年,由于修建黄平县两岔河水库,48户库区村民作为第三期移民搬迁到旧州镇平西坝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共筹资300多万元开发平西坝改河造田工程,修筑防洪堤2000多米,改河造田267.3亩,但由于田土太薄和灌溉跟不上,无法耕种,200多亩田就此撂荒。

  6月30日,记者前往平西坝村进行采访。

  在平西坝村,记者看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象,一些地方是修葺得十分整齐,长势良好的稻田,河边却是大片大片的荒地,地里长满杂草,沿着河堤往前走,偶尔能看见一两片包谷地。村民告诉记者,长势喜人的稻田是原有的,河边的荒地就是河改造田。

  在一片荒地上,一位村民用锄头将土挖开,薄薄的土层大约只有5—6厘米厚,土层下面全是鹅卵石和河沙。村民王登福告诉记者,在这样的土里种庄稼很困难。首先是土太薄,土层下面全是河沙、石头,一些地方地势低,铺得厚一些,一些地方,土层刚好盖过石头,这样的地别说插秧了,地都不能犁。其次,灌溉渠太低,很多地方的沟渠比田还要矮20厘米,一些田能进水,但因为土太少,很快就渗透到地底下,一些地方,水根本灌不进去。谈到这些不理想的田,村民的意见很多:田设计得不合理,一片田分给几户人家,很多田没有田坎作界限,泥土本来就少,大家自然舍不得把土拿去筑田坎,如果要耕地,只能牵着牛从别人家的地里踩过去;水渠修得不牢靠,还没有使用,就已经开裂、倒塌,现在裂口还在漏水。

  由于土地不能耕种,48户移民,200多口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外出打工和为别人种地。村民吴征民告诉记者,2002年从波洞村搬到平西坝村后,他们家就没有种过粮食,如今两个儿子在广东打工,他和老伴在家里喂猪。村民潘渔强告诉记者,没搬家前,他家有4个人的田,一年的收入有2500多公斤稻子。2002年搬来后,因为田不好,国家每人给300公斤稻子作为补助,2003年每人补助75公斤。现在正帮人种田,3亩多的田,收成对半分,去年,除去化肥、公粮、田主分成,他的收入是750多公斤稻子。如今,搬来的48户移民中,有30多户在帮别人种田。村民们告诉记者,看到别人都在自家地里忙活,大家心里也很急,希望有关部门能帮他们把土填厚一点,把沟加宽加高,帮助大家把田重新拾掇起来。在今年的第十三届黄平县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村里的人大代表就提出了关于《平西坝村移民田问题》的提案。

  2003年,村民在一些铺得较厚的田里种上玉米、洋芋、红苕等旱地作物,但长得都不好,泥土太少,天一下雨,根本留不住水,今年村民又种了10来亩玉米,长势仍然不好。

  村民告诉记者,2003年,村里曾经有一块高约2米的碑,上面详细记录了河改造田的工程情况,前不久,中央一家报社的两名记者到村里采访之后,碑被搬走了。村民将碑文抄录下来:“平西坝河改造田工程是黄平县2002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之一。计划任务为建防洪堤1835米,改河造田278亩,计划总投资12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59万元,省级财政资金30万元,州级财政配套4万元,县级财政配套7万元,群众自筹(投工投劳)29万元,共完成投资326.4万元,其中农发财政资金107万元,其它(部门和群众自筹)219.4万元。工程实际完成防洪堤2673米,改河造田267.3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万公斤。”碑文落款为黄平县人民政府、黄平县农业开发办。

  旧州镇党委书记告诉记者,在该镇进行河改造田工程有4个地方,分别是大碾坊、何家榜、平西坝和中桥河,其中何家榜和平西坝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今年4月,政府筹集5万元资金为何家榜的河改造田进行改造,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平西坝村的河改造田工程设计200多亩田,其中165亩分到农户手中。村民反映问题后,他曾10多次赶到现场。他介绍说,按要求,河改造田工程土层的厚度应该在15—20厘米,施工时要对河沙进行碾压,但施工中并没有对沙石进行碾压,一些泥土透过沙石流失掉了。现在,镇里正积极筹集资金,对平西坝河改造田进行改造,改造一亩田大约需要填土80立方米,每立方米的运费为6—8元,这样算下来光是运费就要10万元左右。此外,他们也在争取重新开一条灌溉沟渠,以解决灌溉不足的问题。

  当天下午,记者还走访了黄平县政府和县水利局,办公人员均告诉记者,分管领导到贵阳出差了。7月1日,记者回到贵阳后给水利局冯局长打电话,冯局长告诉记者,他没有到贵阳出差,而是到乡镇检查工作去了。电话中,冯局长告诉记者,前几天,听说中央一家报社的记者来采访,他到现场进行了调研,局部地方的土层出现了记者看到的情况,他们已经拿出建议,准备秋收以后,筹钱来给河改造田填土,把灌溉沟渠加宽、加高。他介绍,平西坝河改造田工程是由黔东南州水利设计院设计,天柱县水电工程公司施工的。对工程进行检查时,土层厚度基本上达到15厘米,当时,每块田都有县里面的检查组进行检查。分田时,老百姓发现土层不够厚,又进行了检查,不足的地方责成施工方加土。当时施工采取的是沉降方式,铺一层土,沉降以后再铺一层。当初设计时,灌溉沟渠应该能够满足200多亩田的灌溉需求,但因为是生田,耗水量大。有些地方确实存在沟渠比田低的情况,决定对沟渠进行改造。

  拨通该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张文贵的手机时,张县长告诉记者,他没有到贵阳出差。张副县长介绍,两岔河水库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启动。对工程和移民资金进行预算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由于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资金出现严重不足,虽然政府多方筹资,但在黄平县仍然出现工程款严重不够的情况。平西坝村河改造田工程,因经费不足,造田时应该碾压的没有碾压,设计方案中要求土层达到15厘米厚,实际上有些地方没有达到,再加上水一进来,泥土慢慢沉淀,土就更薄了,达不到良好耕作。至于灌溉沟渠,如果灌溉的是老田老土,应该是够的,但因为放水时,水透过沙石往下漏,田里蓄不住水。今年秋冬,县里准备筹资对河改造田工程进行补充。

  张副县长认为,一些移民在地力培植方面不配合也是土地撂荒的原因之一。县政府连续3年以现金形式对移民进行地力培植补偿,但很多村民拿到钱后就去买东西或外出打工,忽视农田的养护。今年,该村有10多亩河改造田做了地力培植,村民给田添加了肥料,补充了泥土,已经种上了水稻。

  在采访中,村民也曾领记者参观了他们今年开发出来的水田,记者看到,田里的秧苗与老田相比,长势很差,泥土的确比荒地厚了很多。但村民介绍,渗透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天一旱,水就干,沟渠的水又小,灌溉进来就往下漏,田里的水时有时无,稻子自然长不好。

  图为轰轰烈烈的改河造田如今却一片荒芜。 作者:樊园芳 赵勇军 来源:贵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我国禁产焦油超标香烟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