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自传乎?自我美化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10:16 南方都市报

  书界观察

  ◎本报图书观察员 田志凌

  近期,名人出书持续高温,又掀起了一轮写自传的热潮。以美国的克林顿为首,加上中国的余秋雨、周国平等人。尽管他们的自传目前都还未现身市场,但都早已在媒体上宣传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克林顿可谓风头无两。作为曾影响了美国乃至国际大势的政治名人,公众自然希望从他的书里了解更多的政治内幕,光是莱温斯基和拉登两个符号就足以吸引全世界的好奇目光。因此才会有《我的生活》尚未公开发行15万册就预订一空,售书当天数千美国人冒雨排队来捧场的现象。

  但来自《纽约时报》的批评却将这本书形容为“松散、自我沉溺、沉闷到令人目瞪口呆”,批评者指责克林顿的这本书不是为读者而写,而是为了他自己留名青史而撰。对于人们最关心的性丑闻事件,虽然克林顿自责“不道德又愚蠢”,但他更多的篇幅却花在攻击右翼政敌欲利用丑闻打倒他这上面,并未表现出深刻的反思。

  余秋雨的自传《借我一生》则以“首度披露文革真相”为卖点。据说在这本书中余秋雨将首次对两年前炒得火热的“文革历史”问题进行澄清,否认自己为“石一歌”成员。而令人疑惑的是,余秋雨将这本书定义为“记忆文学”。称其不是自传,不是回忆录,也不是小说,而是“以平正、真实的记忆性内容组建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验”。

  余秋雨首创的“记忆文学”引起了诸多的非议。问题很明显,因为文学是允许虚构的,而所谓记忆文学与自传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也是很难理解。按照余的说法,记忆文学首先是文学,即不是完全以纪实为目的的,那么也就不必要百分之百地符合实际情况。这种说法令读者无所适从:到底应该相信他书中内容的真实性,还是仅仅把这本书视为文学作品?克林顿的自传是不是记忆文学?

  自传之所以长盛不衰,一方面是源于人书写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则源于公众窥探名人生活的欲望,当然中间加上了经济利益的推波助澜。读者看名人的自传,要么是抱着了解事件内幕的心态,要么对于文化名人则有了解其思想和成长史的阅读期待。而无论哪一种阅读目的,读者对自传的首要期待都是其真实性,失去了这一点,自传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这种真实,更多的应该是对自我内心的解剖,而非肤浅的生活表象记录。

  因此,周国平在自己的自传推出之前表达了对卢梭《忏悔录》的崇敬。《忏悔录》可谓是自传中的奇书,它反抗了人类自我美化的本性,以坦率无畏地公开解剖自己而被视为伟大的心灵作品。但即便如此,周国平也认为,任何一部自传要完全排除自我美化的成分都是不可能的。即使坦率如卢梭,在《忏悔录》中自陈其劣迹时,也是一边自陈一边为此自豪。不过,周国平还是表示自己的自传会尽量做到诚实,并一再强调自己没有作秀。

  究竟哪一个是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在尚未看到这些书之前,所有的判断都是没有根据的。让我们期待着这些书自己来说明一切,我们需要记住的只是:不避丑、不虚美又能有深刻反思,这才是一部好的自传作品。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