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学批评正在更新换代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10:16 南方都市报

  山东文艺出版社近期隆重推出十卷本“e批评丛书”引起文学界广泛关注

  广东青年文学批评家谢有顺的《先锋就是自由》一书成该丛书重要亮点

  前沿观察

  杨华(特约书评人)

  近日,山东文艺出版社以其特有的气魄,一次性隆重推出了一套装帧精美的10卷本“e批评丛书”,它不仅在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市场上也走势良好。据山东文艺出版社路英勇社长介绍,该丛书在五月份的桂林全国图书订货会上,成了文艺图书的一大亮点,初版的5000套在书市上就基本被订购一空。如今,这套丛书已经上市,它的发行同样令人鼓舞,尤其是它在开本、装帧、版式上所花的工夫,更是成了近年同类图书中的典范。

  “e批评丛书”作者都是活跃在我国当代文坛上的青年批评家,是近年来国内出版界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一套批评丛书。丛书包括吴义勤的《告别虚伪的形式》、谢有顺的《先锋就是自由》、郜元宝的《说话的精神》、洪治纲的《无边的迁徙》、施战军的《爱与痛惜》、阎晶明的《独白与对话》、李敬泽的《文学:行动与联想》、汪政、晓华的《自我表达的激情》、何向阳的《夏娃备案》及王光东的《朴素之约》,一共10本。这些青年批评家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热情关注当下文坛的发展状况,及时追踪文学创作的走向,广阔的批评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真诚的批评态度和敏锐的艺术感觉,是这些批评家共同的特点,其中的多位作者曾获得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重要奖项,是对当代青年实力派批评家的一次集中检阅。可以说,近十年来我国文坛的潮起潮落,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理论上的突破与收获,在这些批评家们的著作中都得到了评说和总结。

  在当前文学创作不断繁荣,理论批评日益显示其不可替代的力量的时候,“e批评丛书”的出版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如此集中地展示出一代批评家的整体力量,也意味着国内的文学批评正在开始更新换代。吴义勤、谢有顺、郜元宝、李敬泽、洪治纲等新一代批评家,在理论视野、知识结构、话语方式、批评勇气等方面,显然有着和他们的批评前辈不同的介入文学的方式,他们似乎更注重理论在面对文学实践、面对当代现实时的有效性,同时也更注重构建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所以,他们的批评风格显著,个性突出,关注点基本都集中在文学界新的艺术力量上,他们渴望说出一些正在生长和正在成为文学主流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在现有的文学体制和文学权威人士眼中,往往是被忽略的,至少是不被重视的。假如没有勇敢的人率先对其进行定位和言说,很多优异的文学品质和文学人才,都将被延误,读者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有机会认识他们。“e批评丛书”所展示的这批文学批评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扎实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研究,同时都能敏锐地发现一些新的文学动向,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理论构想,所以他们在当代作家群、特别是在数量不菲的大学生、文学硕士、文学博士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并获得了他们特别的敬重。

  一个时代的文学造就一个时代的批评。这些批评成果,也势必回过头来影响文学的发展。“e批评丛书”的出版,为这代批评家登上中国文学界的权威发言地位,起到了很好的助跑作用。

  特别值得一说的,“e批评丛书”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惟一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作者是我省的青年批评家谢有顺。他的《先锋就是自由》一书,共收入了这十年他从事文学批评以来的15篇重要论文,这些论文,几乎都曾被国内的权威选刊和图书选本反复转载,其中既有一些在国内文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的“叙事也是一种权力”、“先锋就是自由”、“文学是身体的语言史”等理论论述,也有关于余华、铁凝、莫言等人的作家专论,颇能代表谢有顺近年来的批评成就。据悉,谢有顺的这本《先锋就是自由》,是该丛书中最受业内好评、也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文集之一,它标志着广东的文学批评在国内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对话

  真正的批评从未缺席

  路英勇、吴义勤、施战军谈“e批评丛书”

  路英勇(山东文艺出版社社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已经越来越成为文学界、评论界和出版界关注的热点。我很高兴我们出版社能邀请到你们来策划主编“e批评丛书”,目前,这套书虽刚推出不久,但反响已经非常热烈,桂林图书订货会和现在的发行都令人鼓舞。这表明这套书的策划是成功的,作为出版社我们很乐意以这样的方式参与中国文学的建设。

  吴义勤(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你的话也让我感到很振奋,这些年严肃的学术著作和批评著作出版社大都避之惟恐不及,“e批评丛书”能够取得成功,没有成为山东文艺出版社的负担,这使我心里踏实了很多。山东文艺出版社这几年立足中国文学前沿,主动积极地关注、参与中国文学最新进程的努力,是很有眼光和魄力的。你的博士论文是研究“五四”出版的,我觉得,你现在的出版理念正是“五四”出版理念的一种很好的继承与发扬。

  施战军(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我也很有同感。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如果没有出版社的积极参与是很难想像的。出版家的眼光往往对一个时代的文学史留痕起到甚为关键的作用。

  路英勇:这套书受欢迎,我想,并不是仅仅因为我们印得比较好,更是因为它的“确认性”内涵。一套书只要有了独到的“内涵”,不管哪个出版社出都会受欢迎的。我们看重这样的选题并倾心打造,主要也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作为文艺出版社,尤其在理念上要有前沿意识,我们这几年一直关注着文学的新动向和新成果,体现我们自有的参与热情。这套书,总体上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集中展示近年来文学评论最为活跃也最为鲜活的群体的成绩,将散发在刊物上的这些单篇佳作精编成书出版,化零散为整体;在影响力上,作品的单篇发表和结集出书相比后者当然更具传播效果,而单本结集和丛书套书相比后者分量显然更重。现代文学出版史上这样的例子相当多,作家团体甚至流派的社会性确认,往往离不开出版社与专家一起予以及时遴选厘定的工作,而出丛书就是这种理念的践行。我们想达到的就是对这种优秀的现代出版传统予以发扬,并以我们特有的方式真正参与到文学发展的实践中。

  吴义勤:我觉得,“e批评丛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回答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界非常关切的一个问题:中国的文学批评到底怎么了?它“失语”、“缺席”了吗?90年代以来,对文学批评的指责不绝于耳,但批评的真相却并不为人了解。“e批评丛书”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一种“去蔽”的方式,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人看到真正的文学批评的存在。

  施战军:90年代文学批评被遮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商业的、意识形态的因素都有,但批评家的代际身份问题可能是一个重要问题,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压抑”以及由此而来的偏见在今天确实不能回避。

  吴义勤:对。90年代一大批青年批评家在成长,在工作,但文学界却一再以“失语”、“缺席”来指认,我想,并不是大家没有看到,而是心理上不愿意认同罢了。应该说这批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批评家在90年代的中国文学界是做了大量工作,并很有影响的。入选第一辑的李敬泽、阎晶明、汪政、晓华、洪治纲、谢有顺、何向阳、郜元宝、王光东等批评家我觉得都是对中国文学批评很有贡献的,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大名鼎鼎”,比如李敬泽、谢有顺,他们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界。

  施战军:义勤说到“文学界”,这个“界”对这一代批评家来说,并不构成真正的影响,事实是,从“代”的意义上说,这代批评家也已形成了自己全新的批评风格。

  吴义勤:我觉得“e批评丛书”的第二层意义就在于它真正展现了90年代文学批评的实绩。在90年代商业化语境中成名的方式多多,批评界也同样是这样。但我们这套书有明确的标准,我们选择的是90年代以来坚持在文学现场的脚踏实地的批评家和他们的代表性批评文章。我们要求每位批评家都选择最能代表自己风格和个性的最优秀的文字。它体现了我们以“实力”说话的构想。

  施战军:“e批评”丛书确实呈现了这代批评家的批评成绩,但我更看重的还是他们这代人的崭新个性和风格。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更有活力的批评方式的诞生。“e批评丛书”的言语方式和作为批评者的发言立场都与前辈有鲜明的区别,他们的感性因素在加大,而且那种意识形态代言的身份色彩也远远不如父兄辈批评家,他们更关注精神性的生存样态和文学之为文学的艺术性效果。这些批评家的频频质疑和平等分析文字,已经更新了批评家的面孔。

  吴义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批评。所以,“e批评”既是“确认”,又更是一种“期待”,我们期待一流的批评,期待优秀的具有特殊“高度”的批评家。当然,我们知道,历史不是由自己书写的,“e批评丛书”同样也不是一个历史的“定本”,它也许证明不了任何东西,但它是一个“平台”,它让这代批评家拥有了交由历史审判与选择的机会。

  “e时代”批评景观

  反响&评说

  刘婧婧(研究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由于丧失了八十年代文学所具有的那种向心力与凝聚力,没有了铸合整个民族精神走向的统一精神标尺,因而,在很多人看来便呈现出某种疲沓、松散与萎靡之态。但是,在这片看似多元流散、庸常无奇的文学批评景观之上,却悄然孕育着一股独特新鲜的新生力量,由吴义勤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于2004年5月隆重推出的这一套“e批评丛书”,就是这股新生力量的最好标识。它为我们在纷繁芜杂的九十年代批评丛林之中、在新一代崛起的青年评论家之中,挑选出了最为优秀的人物与篇章,让我们看到了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绵延不绝的坚忍力量。

  这套丛书共由10本组成,每本都是各位评论家在九十年代以来所作研究成果的精选结集,它们包括:汪政、晓华《自我表达的激情》、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洪治纲《无边的迁徙》、何向阳《夏娃备案》、郜元宝《说话的精神》、王光东《朴素之约》、李敬泽《文学:行动与联想》、施战军《爱与痛惜》、阎晶明《独白与对话》等。作为“e时代”青年评论家的代表,他们以各自不同的一套批评笔墨,或深刻精警、或犀利独特、或严谨扎实、或自由放达,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来切入当下的文学创作,表达诉说着他们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良知、正义、职责以及对于当前的文学现象、文学性质、文学发展以及具体作家作品的独到见解与鲜明立场,撇开浮沫,洞入真知,再现了当下文学的本真状态与精神走向。比如谢有顺的《先锋就是自由》追求一种敢于说出一己体会的批评品质,发出了“究竟要关怀什么”的终极追问。面对人类共有的精神事物,谢有顺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不但有现实的苦难,还有人的心灵苦难,并对人的存在方式不断地进行着拷问。王光东的《朴素之约》以洗练的文字、严谨的论断已然行走在“民间”与“现代”的双向维度之中,既重新发现了“民间”的当代价值以及处于“藏污纳垢性”之下的精神的前瞻性与闪光点,又精细阐释了“现代性”在当代文学史中所承续的绵延流脉与变动不息的精神内涵,由此看出作者把握平衡的稳健与深刻独到的眼力。再来看何向阳的《夏娃备案》,作为该丛书中惟一独立的女性批评家,她既保有了才女所特有的一丝温婉和深情,又不乏评论家理性的执着与尖锐的剖析,从“朝圣路上的张承志”到“复制时代的艺术与观念”,时代变幻、风云无常,何向阳却以她从容不迫的长篇式论述,以人格心理分析为本位,向我们娓娓道出她的思想旅程与精神探求。还有吴义勤,在这本《告别“虚伪”的形式》中,他既以犀利巧妙的文字阐述了对关涉当下文学发展创新与困境难度等的宏观性整体性的理论研究,凸现出一个理论家所具有的开阔的学术视野与长远的史识眼光,同时,又以对于苏童、毕飞宇、尤凤伟等当代小说家文本精彩绝伦的解析、一针见血的洞透,表达出作者敏锐纤细的艺术感悟力和扎实沉稳的文本分析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面对这些青年批评家新鲜活跃而又成熟稳健的批评风貌,以及他们不甘平庸的特立独行的批评个性,也许我们不会再对当下的文学批评论坛视而不见或冷眼漠视,他们正在一步步地以自己激情的心与执着的笔为当下的文坛勾勒出一幅幅异彩纷呈的图景,自然也留下了他们自己坚实笃定的身影和步伐,我想,在这里所看到的不仅是前沿的学术批评与理论研究,在其背后,涌动的是他们永不止息的生命渴望与精神追求。

  “e批评丛书”,共10本,包括吴义勤的《告别虚伪的形式》、谢有顺的《先锋就是自由》、郜元宝的《说话的精神》、洪治纲的《无边的迁徙》、施战军的《爱与痛惜》、阎晶明的《独白与对话》、李敬泽的《文学:行动与联想》、汪政、晓华的《自我表达的激情》、何向阳的《夏娃备案》、王光东的《朴素之约》,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版,合计255.00元。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