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历史长期被误读 遗产如今受重视高句丽,消失的古代文明(附图片4张)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10:19 环球时报
  本报记者 宋念申

  学者认为,古代东亚的国家体系与现在按西方概念建立起来的国家关系,完全是两个概念,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本着历史的、科学的态度去看待高句丽古代文明,不能将问题带到现代政治中。

  7月1日,在中国苏州举行的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申报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份遗产的成功申报有其特殊的意义,它使得高句丽———一个消失已久、又被误解很久的古国,以新的面貌走入人们的视野。

  横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古代边疆政权

  今天我国的学者一般认为,高句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我国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政权。东北地区很早就是古代中央政权的管辖区域。周朝灭商时,商朝后裔箕子率领部众向东迁移,在今天平壤地区建立“朝鲜”国,成为周的一个地方政权,学界一般称之为“箕子朝鲜”;西汉初,一个叫卫满的燕人为躲避战乱来到此地,纠集其他中原人夺取了统治权,学界称为“卫氏朝鲜”。由于一直奉行扩张政策,公元前108年,卫氏朝鲜被汉武帝统一,西汉在其辖地设置了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进行管理。

  公元前37年,东北边疆民族夫余的一位王子,因受族人迫害,率随从南逃到了玄菟郡的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东南),这位因善射而被称为“朱蒙”的首领在那里建立了最初的高句丽政权,史书也简称为“高丽”。根据《三国志》记载,当时高句丽的户籍归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管理。公元3年,高句丽第二代首领类利把都城迁到了今天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国内城”。此后400多年,高句丽政权一直定都于此。

  高句丽先后由汉玄菟郡、辽东郡管辖,并不断上表称臣、朝贡。历史上这个政权曾有过大起大落的兴衰过程。王莽时期,因为被征调参加征讨匈奴而发生叛逃事件,高句丽王驺被王莽诱杀;东汉建立后,高句丽统治者重新被封王,并不断兼并周围边疆政权,逐渐强大起来;到魏晋南北朝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使高句丽得以更加发展。其间,高句丽向中原各王朝称臣,还受到过曹魏和慕容鲜卑政权的两次毁灭性打击。此后高句丽开始转变策略,不再谋求向西扩张,转而经营南部地区,抑制当时朝鲜半岛另外两个政权百济、新罗。公元427年,高句丽再次迁都,建都平壤。根据史书记载,高句丽在最鼎盛的时期,其疆域“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里”,南至朝鲜半岛中部地区,北到今天的吉林中部以北,东到延吉以东,西到辽河。

  到隋唐时期,中原日趋统一,收服割据状态的高句丽于是成了两朝皇帝的共同意愿。正是出于统一的要求,唐太宗才会在隋文帝和炀帝多次征讨失败后,继续下决心武力统一高句丽。史书载,唐太宗在出征前曾说:“今九瀛大定,惟此一隅”,说明他把收服高句丽当作国家统一的最后一役。从公元644年开始,经过24年的战争,高句丽终于在唐王朝和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政权的联合夹击下灭亡,唐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任命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统兵镇守。自此,存在了705年的高句丽古国退出了历史舞台。

  高句丽文化与中原文化密不可分

  吉林省考古所的傅佳欣研究馆员长期从事高句丽考古研究。他向记者介绍说,从考古角度看,高句丽文化是在一个较低水平上突然崛起的。比如,在某一时期的贵族墓葬里发现有许多精美的陶器、铁器,而同时期的百姓墓葬里还是石器,非常明显地说明它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目前发掘的高句丽古迹,约有2/3在今天中国东北境内,它们体现着高句丽早期文化特色,而高句丽后期南迁后,其文化特色更趋中原化,原有特色更少了。“很多现象都说明,高句丽的文化一直是在中原文化的光芒下发展成长起来的”,傅佳欣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李大龙研究员对记者说:“高句丽文化是东北亚文化里很灿烂的一支,不论是壁画、山城、墓葬,都是很了不起的。”他认为,高句丽和中原各王朝保持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这在相当程度上催生了灿烂的高句丽文化。

  李大龙举例说,在众多的高句丽墓葬中,壁画墓是极为珍贵的。从壁画的内容看,有社会生活题材、四神题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装饰图案等,许多都是中原建筑和墓葬中经常出现的内容。另外,高句丽壁画比中原地区发生的要稍晚,说明从中原到边疆有一个流传过程。而在高句丽灭亡之后,该地区的壁画墓就不多了。

  同样,高句丽民族和中原民族的交往也十分频繁。李大龙称之为“全方位”的交流。比如高句丽和中央王朝的使者往来一直十分密切,是双方文化交流的主要承载者之一,在礼仪制度、宗教、历法等方面都有着很广泛的交流。高句丽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但今天已经消失不可寻,不过他们使用汉字进行书写,使今天的学者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高句丽政权中有大量汉人存在;同样,在唐王朝里,也有不少高句丽人出任要职,比如曾出任安西节度使的名将高仙芝。可见高句丽及其后裔对中央王朝具有认同感。

  被长期误解的历史

  高句丽灭亡后,其后裔大部分被迁入中原,逐步与中原民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王族绝嗣。其所辖疆域开始完全由唐王朝管辖,后来一部分划归东北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一部分归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其后,这段历史逐渐脱

  离了中原传统史学框架。宋以后,中原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出现混乱乃至错误。到清代,由于东北是皇室“龙兴之地”,清朝对此地施行“封禁政策”,很少有史家能够对此进行认真考察、研究。直到1877年,一块记载高句丽王高安(又名谈德,称好太王)事迹的巨大石碑“好太王碑”被偶然发现,高句丽这个消失了千余年的古国才逐渐被重新认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把高句丽历史看作外国史,实际上是误会”,吉林省考古所研究馆员傅佳欣说。公元918年,在高句丽灭亡250年之后,朝鲜半岛出现了一个也叫“高丽”的政权,因为统治者姓王,为和高句丽简称的高丽进行区别,学界称之为“王氏高丽”。虽然袭用了同一个名字,但王氏高丽和高氏高丽并没有继承关系。王氏高丽935年取代了新罗,后灭百济,统一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1392年,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于是改号朝鲜,学界称为李氏朝鲜或李朝。

  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大龙打了个比方说,中原地区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名为“宋”的政权,可这些政权之间其实毫无继承关系,王氏高丽和高句丽也是如此,而且王氏高丽直接继承于新罗,高句丽则被唐朝统一了。但是,由于缺乏史料及被误导等原因,宋后的史书把王氏高丽与高氏高丽混同,《明史》甚至为了对册封李成桂有个合理的解释,把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了(李氏)朝鲜史中。

  李大龙认为,王氏高丽与高氏高丽创建年代相差甚远,主体民族不同(王氏高丽主要是新罗、百济一带的“三韩”人,而不是高句丽人),政权建立者没有继承关系,统治地域不一样。这四点足以说明两者没有继承关系。

  我国花大力气维护高句丽遗产

  光绪三年,一位爱好金石的清朝官员偶然在荒草丛中发现了“好太王碑”,掀起了一阵考证碑文的热潮。但是直到1941年,第一部系统研究高句丽历史的著作《东北通史(上编)》(作者金毓黻)才问世。建国后,我国加大了对高句丽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好太王碑等在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20世纪80年代,对高句丽历史的全面研究逐渐展开。2002年,国家文物局组织有关设计单位编制出了全套专项保护规划,为有序、有效地开展遗产申报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后,国家拨款3亿多元,开始了一系列环境整治、文物保护和发掘清理工作,挪移了大量的现代建筑及坟冢,初步清理了11座王陵的地面遗迹,出土2700余件文物,对现有的博物馆也进行了加固维修。去年记者前去集安采访,了解到从吉林省、通化地区到集安市,都在齐心合力,争取高句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集安市也已部署计划,要大力扶植旅游业,争取在申报成功后,将旅游业发展成为仅次于人参产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在采访中,每位学者几乎都谈到,应该本着历史的、科学的态度去看待高句丽古代文明,不能将问题带到现代政治中。实际上,中华民族和朝鲜半岛上的民族的历史,是不应、也不能被硬性割裂开来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牛军教授认为,古代东亚的国家体系与现在按西方概念建立起来的国家关系,完全是两个概念,不能生搬硬套。古代由朝贡制度形成的关系十分复杂,我们不能放到现在的国际法体系下来认识。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

  高句丽都城3座:五女山城(辽宁桓仁)、国内城(吉林集安)、丸都山城(吉林集安);

  王陵12座;

  贵族墓葬26座;

  将军坟1号陪冢;

  好太王碑1通。图片:

  1、好太王碑拓片
2、将军坟

3、壁画《进食图》表现了高句丽贵族的安乐生活。

4、好太王碑(摄于20世纪初)

《环球时报》〔20040702 第14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