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金浦街道建筑“头家”捐资两千万元建学校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11:35 大华网 |
“金味杯”广场歌手大赛启事 由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主办,各大媒体协办的“汕头市‘金味杯’广场歌手大赛”即日起接受报名,大赛简章及报名表各报名点均备索览。 报名地点:市新兴路老文联大楼(电话:82746448434434)、黑白键琴行(电话:8732798)、雷格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电话:8363328)、海鸥琴行(电话:8736039)、潮汕星河教育艺术中心(电话:8368775)、三乐文化艺术教育中心(电话:8166211)、濠江文联(电话:7367817)、金平文化馆(电话:8318394)、峡山祥园文化广场(电话:0661-7909895)澄海音协(电话:5720519)、南澳音协(电话:6802293)等。咨询电话:8557676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2004年3月22日 蕴藏着丰厚民资民力的潮阳新近爆出一大新闻:在有“建筑之乡”之称的潮阳金浦街道,一所总投资逾2千万元的高标准中学由当地籍企业家独力捐建,目前主体建筑群接近完工,今年秋季即将投入使用。 在潮阳这个商界俊彦辈出的地方,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在家乡捐建的学校不胜枚举,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称之为新闻,一则因为这所中学投资巨大,其一流硬件、完备配套,即使在汕头中心城区也不多见;二则新校去年9月开工,为赶在新学期开学前竣工,日夜建设,创下了“特区速度”。 承担学校施工任务包括无偿提供巨额捐建资金的,是郑开德———一位金浦籍在深圳从事工程建设的建筑“头家”。知情人告诉我们,在有数百支建筑队伍转战大江南北、在国内建筑行业小有名气的金浦,郑开德并非身家最巨,但他为办好这桩兴学义举,倾其心血,事迹可谓空前轰动。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捐资者很有“故事”。 机关食堂一顿便宴“价值”千万 “潮阳人在外创业、事业有成者成千上万,他们爽直正派,而且对家乡归属感很强,关心、支持家乡建设不遗余力。”为把潮阳人经济变为潮阳经济,潮阳区今年以来积极走出去,与在外乡亲联络乡情,引导他们回乡投资兴业、捐助公益事业。区委书记王扬泽新近去了广州、深圳、北京等地,谈起与潮阳老板们的广泛接触他深有感慨。他说,郑开德就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位。 据了解,郑开德先生50余岁时才离开金浦出外创业,对家乡子弟的就学难、升学难状况早已忧心。听说为家乡捐资办学,他最初慨然应允出资500万元。过了不久,赴深公干的潮阳区区长林平拜访了他,双方当面一番倾心恳谈,他又爽快地承诺把投资增加到1100万元。 2003年8月底,潮阳区委书记王扬泽得知郑先生回家,专门会晤了郑先生并在区机关食堂请他吃饭。席间,区领导感谢他决定捐资办校是为家乡办了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并诚恳地表示,潮阳决不让为家乡做好事的热心人士失望,现在捐资人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政府鼓励他们自己出资,自己建设,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政府部门做的一件事,就是全力以赴协调服务,当后勤保障。一席话深深感动了郑先生,他当即豪气干云地表示:“只要政府在教育规划、师资力量等软件投入上有决心,我愿意出钱来盖硬件最好的学校。一千万捐资,我再出一倍!” 机关食堂一顿便宴“价值”千万元,这段佳话一时间在当地传为美谈。而郑先生非但一诺千金,而且雷厉风行。随即他就从深圳带来两、三百人自己的施工队伍,风风火火地建起学校来了。 金浦在潮阳区街道中经济状况一般,教育发展欠帐也较多。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帐:街道共有人口8.1万,辖内原有小学3所,而中学仅1所,初高中学位紧缺状况严重。去年金浦共有小学、初中毕业生1700多人,而能够继续升学的只有1200人。 说起这所中学建成给金浦带来的益处,街道党委书记庄儒忠形象地说:“我心里放下了一块大石头!”他说,不仅当地初高中学位短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五年内确保无忧,而且金浦街道多了一块全区响当当的教育样板。“要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是当务之急。你想,原先五六百号青少年因无法升学而无所事事,整天在社会上闲荡,不仅带来就业压力,还诱发治安等社会问题,现在他们能继续走进课堂,几年后不说成才,单是素质就会有大的提高,这不值得高兴吗?郑先生大手笔捐资办学,对家乡的确是功德无量。” 谢绝学校命名“开德” “郑先生在金浦算不上最有钱的人,但他在家乡投资公益出的钱首屈一指,他的事业经历也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当地一位居民这样告诉记者。 据说,郑开德本人把他从20岁起到出外创业前的这段人生概括为3个十年:十年打鱼,十年当载客工友,十年辛苦打点一个榨花生油的小作坊。 1992年,已经52岁的郑开德离开家乡去深圳闯天下,在深圳初跑业务时他还不会说普通话,成天骑的是一部老掉牙的“红棉”牌自行车。十余年间,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奇迹般地在深圳建立起了自己的建筑王国。他任副董事长的深圳泛华建筑有限公司,如今拥有员工4000多人,其中80%左右的人姓郑,即来自他的家乡金浦。今年,泛华公司在深圳承接的投资上亿的建筑工程项目约有10个。 郑开德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我上了年纪才离开家乡,对生我养我的潮阳、金浦充满感情,今天我会成功是我幸运、命好,今后我赚多少钱都会拿出来办公益事业。”他的同族乡亲对他多年来拿出巨额资金无偿“送”给家乡都心存感激,认为他这样做不简单,他热心支持家乡公益项目的古道热肠和奉献精神也让人由衷敬佩。正如一位居民所说:“虽然有些人比郑先生更有钱,但他做的很多事,是别人有钱也很难做到的。” 街道负责人告诉我们,郑先生很俭朴,这一点从与他的日常交往以及从他的衣着服饰上就可以看出来。而且,郑先生不图名。这种不图名决非矫揉造作、故作姿态,而是真正的不存私念、不事张扬。比如个人捐资2千万元建设中学,他没有向政府提出半点附加条件。街道领导告诉我们,有些人或会要求政府补偿、提供便利,或在一些方面给予照顾云云,而郑先生连一句话都没有,令人感动;在学校的命名上,大家曾经考虑用郑先生的名字,这件事本无可厚非,而且“开德”用于校名也很贴切,然而,郑开德坚决地拒绝。他说:“我只是做一桩好事,不希望留名。”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建在郑开德的祖居地三堡居委,有人建议叫“三堡中学”,他也不同意。他说:“这是大家的学校,不要让三堡的子弟今后产生狭隘的优越感,说这是我们居委某某人盖的,是三堡人的学校。”最后,大家尊重了郑先生的意见,将中学定名为“金堡”。 高等级学校轮廓已现 行至广汕公路金浦三堡居委路段以南,远远就看见八栋色彩统一和谐的建筑组团成群,气势恢弘。在金堡中学施工现场,数百工人正在日夜紧张工作。工程办公室里,我们注意到墙上一溜张挂着“优质工程六项标准”和各工种工作责任规范。郑开德先生委派的现场施工负责人郑创雄先生笑对记者说:“公司有非常严格的质量规范和管理要求,而且,我们都是家乡的‘子弟兵’,在金浦建学校,我们不会辜负郑先生的一份善心。” 据他介绍,郑先生对金堡中学从选址设计开始到开工建设都一直亲抓紧跟,用心良苦。虽然2千万的工程对泛华来说是“小儿科”,但所有工人他都从公司的班组中择优选派;建筑机械和设备都由深圳运来,而且除砂石、红砖就地取材外,其余全部物料和建筑材料均由深圳公司发货或自厂家采购直接运来,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确保优质用材,保证工程质量不出差池。郑创雄说,除了平时电话联系询问工程进展情况外,郑先生还经常会下现场,工程存在具体问题、需要协调解决时他来得更勤。街道干部说,好几次听说郑先生从深圳过来,一了解他在去工地后就又匆匆回去了,跟他打个照面都难。 整个金堡中学占地78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按省一级学校标准、由知名的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精心设计,郑先生仅设计费一项就付出了30多万元。校园内的主体建筑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办公楼、宿舍楼等,现都已主体完工,中心场地即将铺设400米塑胶跑道。按照设计今后还将续建礼堂。 日渐成形的新校园吸引了附近居民甚至不少外区人士前来参观,令工人们感到格外自豪。据介绍,这里的教工宿舍分成教工宿舍楼和高职楼,连普通教师宿舍都设计成一人一房配卫生间,教学、生活条件非常优越。校园内预埋了光纤,能够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2500多个学生每人一桌一椅,每间教室都设计有20多条光管,上课时开起来,你看,多亮堂!”现场施工人员欣喜地向记者介绍,脸上眉飞色舞。 捐建事迹激起连锁反应 记者从金浦街道有关部门了解到,郑开德先生从1995年起就陆续在金浦捐款资助以及捐建各种公益事业。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特别好说话的人,金浦的各项工作,只要能为居民排忧解难带来实惠,找到他他一定会予以支持,有时候他还会不请自至,主动跑来询问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该出钱、出力时毫无二话。他也有一个好的家风,金堡中学建设所需2千万元资金不是个小数目,有时资金调度上遇到困难,为免延误工期,郑先生就向他在深圳主持公司日常事务的大儿子“求援”,每次儿子都是鼎力支持,使款物及时到位。 街道干部烂熟于心地报出了郑开德近年支持家乡建设公益项目的一笔笔流水帐:三堡居委道路目前已经全部实现水泥化,其中80%的道路建设资金为郑开德所捐,总数约400万元;因水源污染,原先当地居民饮用水困难,街道实施水改由水库引水,郑开德承担了三堡居委水改所需资金近300万元;去年,他还捐资80万元建了居委敬老院……潮阳政府部门不久前对各地教育、学生状况进行系统摸查,在对三堡小学的调查中发现了郑开德先生所做的一件好事:从1997年开始,他每个学期都拿出数万元送给学校帮助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不喜张扬,所以除学校领导和少数教职员工知情外,外界全不知晓。有的学生多年领到郑先生给的助学金,还以为这是学校发的。 郑开德独资捐建金堡中学的事迹,在当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强烈反响。街道干部告诉我们,大家关心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被他触发带动,相邻居委有老板为他的精神所打动,主动提出也要捐资办学。 街道领导感慨地说:“钱不分多少,力不分大小,只要有一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心就弥足珍贵。郑先生带给金浦的,除了金钱,还有他的无私、奉献和真诚的精神。” 本报记者张炯勇郭维洪(来源:《汕头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