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6日09:13 华声报 |
文/邱大星 首届亚太大专华语辩论赛开始了!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这意味着我们新加坡要在国际舞台上一展身手了。这是检验本地“讲华语运动”和华语教学的一个大好机会。 然而,细看报道,却令人大失所望,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5个辩论员都是留新中国学生,代表南大的是4名中国学生和1名马来西亚学生。 如果是澳洲队排出这样的阵容,倒也无可厚非。因为华语毕竟不是他们的母语,李代桃僵,未尝不可。但占新加坡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竟然要借助外人之口,这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在他国参赛选手眼中,未必会认为这样的一支队伍是“环球化”的成果。得出的结论恐怕会有两个:一、你们新加坡“怕输”;二、你们新加坡没华语人才,而要借助“枪手”来夺锦标。任何比赛,我们都应该本着奥运精神--重在参与,但我们新加坡的精神似乎是“重在名次”。 在比赛中,心理因素是很重要的。而本地选手参赛时,许多人失利的因素之一就是心理压力太大。由于过于追求名利,“成者王侯,败者贼”的观念在人们的脑里根深蒂固。这也是造成本地孩子胆小、畏缩、缺乏创新、探索精神的重要原因。我们并非没有出色的华语人才,而是“怕输”的心理不敢给他们机会。 只有靠外国学生才能夺得华语比赛的桂冠,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迷信”。说得严重一点,是压制本地华语人才的一种行为。每每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我们会以新加坡学生获得一面又一面的金牌而欢欣鼓舞,认为新加坡学生的数学水平是远远高于许多欧美国家。殊不知,指导思想不同,所带来的结果也完全不同。对于西方的学生来说,他们以兴趣为出发点,重在参与,所以奥数大赛对他们来说,胜固欣然败亦喜。虽然没有获得名次,但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我们呢? 以夺标为出发点,重在名次,胜则沾沾自喜,败则愧见父老。在金牌的背后,又有多少的厌学者在哭天抢地。本地的华语教学究竟是否成功,我觉得大专华语辩论赛是一块试金石。这并非是说,夺冠就是成功,夺不到就是失败。 而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有信心和勇气,派出清一色的本地学生去参赛,即使铩羽而归,也是虽败犹荣。至少我们可以吸取经验,找到不足之处。反之,如果我们只靠外来人才夺冠,即使捧杯,也是胜之不武。我们靠外来人才已经夺得不少金牌,但我们的国人并未感到多少荣耀,相反的,笔者听到的多是民众感到本地人才的凋零,而发出的一声声叹息。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正视失败和不足,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真正地依靠自己力量去打天下?我们不拒绝外援,但不能依赖外援。(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