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考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6日13:30 贵州日报 |
金黔在线讯贵州省粮改较全国先行一步。从去年4月1日起就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并通过企业改革改制,基本解决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老粮”问题,“老人”问题的解决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从总体上看,我省粮改坚持了市场化取向,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作用得到一定发挥,与国务院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基本要求是一致的。但是改还不彻底,离国家粮改的总体目标尚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企业1998年以来的新增亏损还没有清理认定和剥离,还未触及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企业经营机制还未转变,粮食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和带动能力弱,粮食市场有待规范,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有待加强。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我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应把清理认定企业“老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发展粮油加工龙头企业、规范市场秩序和强化宏观调控作为工作重点,以确保实现国家粮改目标。 目前,我省国有粮食企业1998年前新老财务挂账包袱沉重,1998年6月后新增亏损数额大。尽管这些挂账和亏损有企业自身经营的原因,但绝大部分是履行政策性职能,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形成的。沉重的包袱给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企业每年为此承担的贷款利息高达1.8亿元,相当于企业2003年的销售毛利总额;目前全省70%以上的企业已经资不抵债,隐含着极大的信贷风险,使农业发展银行增加政策性贷款投入难以为继,也导致商业银行对此不愿支持、不敢支持。应采取措施,对企业的“老账”进行清理和剥离。 我省去年的粮改还只着重调整企业组织形式和分流富余人员,并未触及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产权关系变革。要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企业资产权属关系,依托现有仓储设施,结合本地实际,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和兼并,形成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粮食企业。对一些已资不抵债、人均商品经营量极小、缺乏经营活力,难以发挥主渠道作用的企业,果断采取措施,分别实行租赁、破产、出售。应在去年分流人员的基础上,结合经营量,合理定岗定员,继续分流富余人员,撤并亏损站点,实行减员增效,建立新型的劳动用工制度。完善企业决策、经营、核算、分配的管理机制,深化内部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确保改制后的企业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 我省粮油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底子薄、效益差,对粮油产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弱。建议由粮食局、农业发展银行对全省粮油加工企业进行调查和分类,对具备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资格的粮油企业,由政府及时确认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地市级粮食加工骨干企业,粮食部门及时审核确认其粮食收购资格。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帮扶国有粮食企业、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产、加、销联营,建立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扩大经营品种,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深加工,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力争扶持几个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在粮食经营和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经营量较大、技术含量高、调控能力强、资产负债率低、经济效益好的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积极给予贷款支持,扶持其发展,做大做强。 我省是一个粮食产销平衡省,丰年自给,灾年不足。随着退耕还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发展,粮食自给水平逐年下降。我省现有粮食储备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地方储备尤其是地县级储备大量分散存储,管理欠规范,长期未进行轮换,难以达到“调得动、用得上”的要求。为保证粮食安全,适当扩大我省粮食储备规模十分必要。应向国家争取扩大中储粮在黔规模,力争在两年内使我省中央储备粮储备规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地、州、市为单位测算本地粮食供求状况,根据地方财力状况,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核定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扩大粮食储备。进一步优化储备布局,将储备粮存储于交通便利的区域,存储于专司粮食储备的直属库点或经济效益好的粮食企业,存储于人口相对密集的地方。建立定期轮换制度,加强库存监管,确保数量真实、质量可靠,必要时“调得动、用得上”。 我省粮食市场还处于发育阶段,大型粮食批发市场少(目前仅有5户省级粮食批发市场)、规模小、吞吐能力弱,功能不健全;粮食企业在粮食市场竞争中缺乏及时掌握和驾驭市场的条件和能力,信息滞后且不对称的现象较为突出。去年,我省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多种经济成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经营主体纷纷参与粮食收购市场竞争,粮食市场无序状态较为严重。特别是今年夏季油菜籽开秤收购以来,企业油菜籽收购价格高开高走,与市场成品油价格大幅下跌极不协调;5月下旬,在国内油菜籽价格普遍回落、省外企业收购减缓的情况下,我省企业依然保持旺盛的高价收购势头,盲目与私商进行价格竞争,不能有效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之间的价格联动功能作用。此外,少数地方还出现陈化粮流入粮食加工企业,成品粮质量差甚至有毒的问题。因此,需要将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搞活经营与维护粮食市场秩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积极支持和帮助企业扩大经营,培育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市场中的主渠道地位,确保粮食市场放而不乱、活而有序。一是加大对市场和价格的监测服务,在政府统一组织下,成立由粮食、财政、物价、工商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粮食价格协调机构,建立价格协调机制,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实现粮食市场信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粮食价格预警提示制度,定期发布粮食购销价格,对粮食价格出现异常现象,及时发出预警,提示企业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二是粮食、工商、物价、质检等部门要加强粮食市场监测,监督和引导企业规范经营活动,合法经营,维护市场正常流通秩序。三是继续认真做好推广订单农业的各项工作。重点是协调加强合同履约的约束和监督,提高合同履约率,真正做到企业有盈利、农民得实惠,有效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四是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研究市场、面向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利用国有粮食企业仓容大、网点多、设施先进等优势,增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快实现从“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转变。 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需要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近几年粮食比较效益下降,种粮农民增收困难,是粮食生产下降的重要原因。国家对种粮农民利益的保护方式已有转变,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明确了粮食风险基金使用范围。为落实好直补政策,一是积极争取中央增加我省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并适当降低我省配套比例。二是尽快制定粮食风险基金直补农民的具体操作办法,制定省级财政直接划拨陈化粮差价亏损占用贷款利息和财力挂账利息的操作方法。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建议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安排新老财务挂账利息补贴资金。三是逐步增加对农民的直补数额,并加强对拨补环节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农民增加收益。 作者:刘定华 来源: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