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受助贫困生果真“忘恩”吗?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6日16:41 大华网-特区青年报

  备受关注的高考落下帷幕,各大院校招生录取工作正紧张展开,随着许多学生被大学录取,关注贫困生、捐助贫困生的消息也不断传出。与此同时,围绕救助贫困生有另一种声音响起:受助者中“忘恩”现象严重。

  观点一:

  受助者的冷漠就是“忘恩”

  一位在学校食堂工作的善良老师傅,虽然每月只有几百块钱的工资,却在6年时间里先后免费供应77名贫困生就餐,将他们送进大学校门。然而,直到老师傅退休,那些受资助的学生连一句问候的话也没有。

  宁夏兴俊集团公司董事长杨兴义从1989年开始,至今一直通过广建校舍、设立奖学金、捐助贫困生等形式全方位捐资助学,总金额达461万元,受益学生数千人,其中受资助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就有40多位。在这些人中,有90%的人不认识杨兴义。许多人大学毕业都参加工作了,也没有来看过杨兴义。

  对此,有人认为这些受助者就是“忘恩”。

  观点二:

  受助者也需要应有的尊重

  一位受资助学生的家长在谈到“忘恩”现象时,特别慎重地说,社会各界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对贫困家庭来说,得到资助,让孩子有个学习的机会是件天大的好事,但对孩子却是件沉重的事。当别人都能冠冕堂皇地拿钱上学,自己的家庭却没有能力而必须让别人资助才能继续学业时,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

  宁夏大学一位姓和的被资助同学说,他是拿助学金上的大学。但是,就因为他是靠助学金上大学的,便经常能够感受到周围的冷言冷语和鄙视的眼光。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班里交班费,当他拿出15元钱给班长时,不料班长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就算了,你是特困生,拿的还是别人的钱,还是用在其他地方吧!”他说,当时他就像个乞丐,没有自尊与人格。从此以后,他就对资助特别痛恨。他说:“我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我受不了精神上的那种无以言状的痛苦。我不是忘恩的,但是我不会在贫困的时候去感谢那些资助我的人们。”

  观点三:

  资助不求回报,一句“谢谢”足矣

  一名姓柳的大学生动情地说:“没有他们或许就没有我的现在,有朝一日我会让他们知道我不是忘恩的人,只是现在我无能为力,只能给他们送去默默的祝福。”

  宁夏兴俊集团公司董事长杨兴义认为,“捐资助学是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家应尽的职责,在资助这些贫困学生的时候,我本身就没有希望或要求有什么回报,我认为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根本,为教育做贡献,就是回报社会。倘若一个人以施恩的心态对待捐资助学,那么,这样的捐助就失去了意义,同时也会给被捐助的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但是,作为受资助的贫困生,没有理由也不应该用冷漠和沉默去对待资助者的爱心,更不要认为别人帮助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忽略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其实,在生活中回报有很多方式,不要总以为非金钱、物质不可,有时一句简单的‘谢谢’,都会给资助者带来欣慰与快乐。”

  (马宏萍)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建华企业家课堂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