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平凡岗位上的激情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01:44 大江网-江西日报

  为建好新博物馆,他带头集资1万元;为抢救三国时期的江南大墓,他站在推土机下大声疾呼;为了挚爱的文物事业,他孜孜不倦求学二十余载。用真诚和爱,他谱写了———

  知道吉水县文物局局长、县博物馆馆长李希朗,是在去年报道吉水县被评为我省惟一国家文物工作先进县的新闻时,我们通过几次电话。今年5月,我在抚州见到了李希朗。中等的身材、憨厚的神态,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让人很难把他和一个在全省文博界富有传奇色彩的形象联系起来。

  6月20日,我来到吉水县采访李希朗。他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都是过去了的事,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是啊,吉水县文物工作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是往事峥嵘,使他不能不忆起那些难忘的岁月。

  他锲而不舍跑了5年,要来了一个文物库房项目。他还集资6万元将建了3年的博物馆新馆封了顶

  1997年3月,李希朗被任命为吉水县博物馆馆长。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力促建设新博物馆。在他的努力下,1998年7月,吉水县新博物馆开始动工兴建。但他没有想到,由于吉水县财力有限,新馆建设面临重重困难,工程被迫几度停工。承建单位要求赔偿,包工头坐上门来要债,新馆迟迟不能封顶,一件件揪心的事困扰着他。

  2000年的春节,令李希朗刻骨铭心。那年的大年三十,正当万家团聚、欢庆佳节的时候,李希朗的家里却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他们正是博物馆新馆工程的包工头,大伙坐在客厅里,声言不收到钱就不回去。妻子暗自吞泣,一家人愁眉苦脸。李希朗再也忍不住了,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春节过后,李希朗召集全馆6位同志开会,把集资盖博物馆的想法告诉了大家,他还带头拿出了1万元。榜样的力量显示了出来,大家都毫不迟疑地拿出了自己的那一份。6万元,工程又开始启动了。2001年4月,正是非典猖狂的时候,李希朗再次来到北京,向国家计委申请40万元的文物库房专项资金。这个项目他已经锲而不舍地跑了5年了。这一次,国家计委破天荒地批准了这个项目。正是凭着持之以恒、永不气馁的精神,李希朗为吉水文物保护争取到了100多万元专项资金。

  2001年9月,吉水县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文物库房也顺利建成。流散于吉水各地的文物有了一个栖身的家,李希朗激动得又一次流下了眼泪。

  他视文物如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对文物事业的热爱,使他潜心学习二十余载,硬是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文物专家

  刚进入文博系统时,李希朗是一个典型的门外汉,对文物知识一窍不通。是什么原因让他爱上了一个自己陌生的行业?李希朗说,是吉水县“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的文化底蕴,让他寻找到了精神的家园。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经营得很好的建筑装潢公司,全身心地投入文物保护事业,一干就是近20年。

  不懂,就学。1990年至1991年,李希朗参加了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文博班的学习。2003年,40岁的他第二次进入江西师大文博本科班学习。在别人娱乐休闲的时间里,李希朗则扎进浩瀚的历史古籍中,畅游知识的海洋。学习,使李希朗从不懂文物成长为吉水文物方面的权威、专家。他校点出我省第一部完整的村志谷村《仰承集》,注释了《谷村诗集》。历年来,李希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申报国家级项目6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专家型人才。

  李希朗爱文物是出了名的。1991年,向吉铁路吉水段的施工工地发现了一座大型古墓。得知消息后,李希朗立刻赶赴现场。当时施工队伍用推土机正在向古墓铲去。眼看一座千年古墓即将毁于一旦,李希朗不顾个人安危,跃到高大的推土机下,大声喝令施工队停止作业。他义正辞严地说:“你们要毁坏文物,除非推土机从我身上开过去。”正义的声音,震慑了推土机手,也震撼了在场的群众,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座三国时期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大型古墓保住了。

  吉水的文物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他的双肩担着工作和家庭两副重担,让他感动的是,他的家人始终如一地支持着他

  近年来,吉水县文物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毛泽东祖籍游览苑、鉴湖公园、小东山游园等一批革命历史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吉水在全省县市里第四个挂牌成立了文物局。2003年,吉水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评选中,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成为江西惟一获此殊荣的县市。

  人们也许不知道,李希朗是在怎样艰难的条件下开创全县文物工作新局面的。李希朗爱人的单位是县粮食局下属的一个加工厂,每个月工资仅二三百元。孝顺的李希朗还精心照料着都已年逾80的父母,全家的重担全落在了他的身上。但是没日没夜的文物田野调查、清苦而寂寞的馆藏资料整理、随时需要制止的文物违法事件等,却夺去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双肩担着家庭和工作两副重担,其辛劳可想而知。

  李希朗总觉得自己欠家人的很多。他最感动的,莫过于不管遇到什么大风大浪,家人始终在支持他、鼓励他。为确保文物安全,李希朗把家搬到了博物馆,同馆里的保卫人员同吃同住,晚上一同值班巡逻,从来没有要一分钱加班费,家人也从未有怨言。

  是什么支撑着李希朗走过这么多的艰难和坎坷?李希朗说,是一颗文物保护的事业心,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一股燃烧的激情。用真诚和爱,李希朗谱写了自己生命不凡的歌。

  (本报记者徐锦忠 大江网-江西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建华企业家课堂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