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国迁都看“小首都”的魅力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02:06 新京报 |
韩国新行政首都的选秀活动终于有了眉目,燕岐/公州地区以88.96分的成绩获得第一,而从其规划方案中的人口与面积来看,它也将是一个风貌清雅、体格匀称的“小首都”。 当然这世界上还是“大首都”居多。 对大首都的崇拜,隐含着对等级制度的认同:首都必须最大,样样都要占据第一,别的地方不可僭越。建了大首都并纵容它膨胀,最终形成了不得不勉强维持的笨重局面,巨型的首都成为巨型的资源吸纳器和资源消耗器。像中国由南向北的漕运水道,便是这种集权式地理格局的输血管。 汉城也是这样,在“首都样样第一”的心态之下,汉城都市圈吸纳了全国半数的人口和70%的经济实力。 首都肥大症的结果,是首都在人口、环境、交通、能源、水资源、居住条件等方面的压力持续强化,房地产炒作持续高温,市民对高房价苦不堪言。 汉城寸土寸金,在市中心一带,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土地,价值高达10亿美元,而汉城之外的欠发达地区的贫瘠与落后,却由于首都的巍峨与肥大而更加刺眼。 韩国的新首都,是一个典型的“小首都”,规划居住人口是50万人,各行政机关占地230余万平方米,总统府和国会占地约33万平方米。从政府机关的用地面积来看,不仅是“小首都”,也是小政府。 韩国迁都的建设与搬迁费用预计是380亿美元。政府搬到“小首都”,体现是“天下为大”的大气。国家的形象不能仅仅靠大首都、大型建筑、大型团体操来体现。作为首善之区,环境清雅、布局舒畅、空气清新似乎更符合“首善”二字。而不断摊大饼式的、叠床架屋式的扩张,增加的只是笨重,而非伟岸。 华盛顿人口只有大约80万,但华盛顿的肃穆、整洁、雅致、内敛的风范却是许多“大首都”难以比拟的。 以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和韩国燕岐/公州地区的某个尚未命名的地点等为代表的“小首都”不仅宣示了政治文化上的自信,而且确实做到了以人为本,避免了巨型首都综合征对人居环境产生的负面作用,也避免了巨型首都的高昂运营成本。 就全世界而言,迁都或为首都减负,控制首都规模,正在成为一种不大不小的潮流,成为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大首都”的过度臃肿和疲惫,引起了人们对这种地理集权格局的重新审视。而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在不同城市中作适当的分工,这不仅是一种先进的人文地理观念,也隐喻着一种现代政治文明。 庄礼伟(广东学者)相关报道见昨日A2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