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丝绸之路”申遗不应局限于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02:06 新京报

  继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出考察组对“丝绸之路”的中国段进行考察后,世界遗产中心正准备设立一个提名促进团协调各国关系,以推动这座东西方文明桥梁作为“文化通道”展开申遗。出席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国家文物局代表随即回应,表示中国政府有意和日本以及中亚各国一起,将“陆上丝绸之路”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实现跨国申遗的文化多样性修复。(7月6日《新京报》)

  这条消息令人心情复杂。也许我们脑海里重现的第一反应,是当年熙熙攘攘的商帮驼队,令人眼花缭乱的丝绸珠宝和珍禽异兽,以及各种扑面而来的香料气息。然而让世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怀旧毕竟有些“海市蜃楼”,因为在通往古罗马的通途上,不仅大片良田沦为流沙,繁华如锦的楼兰古城已变为荒凉的土丘,枯死的胡杨林似乎也在为这个古文明的消失饮泣于荒漠。更让人伤感的是,“丝绸之路”沿途的一些国家正深陷在战乱、毒品和恐怖主义中无力自拔。

  把“丝绸之路”作为“文化通道”展开跨国性申遗,自然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于惯例的考虑,毕竟,今天的人们还能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上,看到唐代轻柔飘逸的丝绸和美体,而胡笛、胡舞、胡桃夹子等西域乐舞的传入,也把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历史高潮。可就在沿途各国准备联手修复这条“文化通道”时,人类有没有重新审视过周边生态环境的命运?正是过度的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天然植被的大面积破坏,才使“丝绸之路”的文化多样性渐渐离我们远去。

  修复一种文化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缺少能使文化休养生息的和谐生态,缺少物种多样性的绿色走廊,即便“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也无法挽回沿途文化的“水土流失”。

  尤其在过度的商业开发和旅游疲劳背景下,我们的跨国申遗更应把工作重点放在生态修复上。只有通过各国政府、民间的共同努力,使地域辽阔、线路复杂的“丝绸之路”重现当年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绿色成荫的景象,我们重建“欧亚文化大陆桥”的梦想才可能实现。

  文化多样性蕴藏着许多宝贵的信息,这些信息除了生态环境本身,还包括森林资源和野外动植物。而如今,由于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的屡禁不止,别说沿途其他国家,就在“丝绸之路”的中国境内,仍有许多稀有的动植物处于濒危状态。如果任由这些物种消失,不但“文化链”无法修补断层,就是整条“丝绸之路”也会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湮灭。

  拯救脆弱的生态比拯救文化更为紧迫。在重架这条“文化通道”之前,有必要对“生态通道”和“环境通道”展开修复。尤其是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中国,必须率先在沿途尝试对“生态链”的重新连接,特别是在生态破坏严重的甘肃陇西和河西走廊、宁夏西海固、新疆罗布泊地区,更应利用此次契机对生态环境展开新的评估和摸底。否则,世界申遗史上最大规模的合作就有可能成为泡影。

  胡安东(北京记者)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建华企业家课堂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