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继续提高沿海地区国际竞争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02:26 人民网-华东新闻

  成思危

  编者按: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为新近出版的《长三角报告》(2004)所作的序。今天本报全文予以转载。标题系编者所加。

  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的同志们对2003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发展情况、学术界的研讨意见等作了精心梳理并汇集成册,我认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因此,当他们把书稿送给我并希望我为之作序时,我欣然表示同意,并顺便表达一下我的一些意见。

  区域经济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设计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时,应当注意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步伐相适应,有利于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追求经济发展的高效率。为此,我们应该大胆地吸收国外几百年来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包括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例如,资本市场、股份制公司等等,当然也应认真研究国外在这方面失败的教训和走过的弯路。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特别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总之,我国发展市场经济要体现中国的特点,要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实现合理的平衡。

  关于区域发展战略,国外的发展经济学界大体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以美国经济学家赫尔施曼(HirschmanA.O.)为先驱,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当鼓励“非均衡增长”,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然后就可以带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另一种观点则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G.)为先驱,他使用“回波”和“扩散”这两个源于物理学的概念来分析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经济运动,主张政府要执行平均主义政策,增强扩散效应,减弱回波效应,以缩小地区差别。我认为上述两种论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偏颇之处。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在许多国家内客观存在的事实,发展中国家为了加速经济的发展,就应当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到较发达的地区,以便取得较好的效益。但是,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应当注意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尽可能地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我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地区由于基础较好,地理位置有利,发展得相当迅速,对全国的发展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例如上海周边15个城市,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但GDP占到全国的18%;又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0.4%,人口仅占全国的0.3%,GDP却占到全国的10%。这些数据都充分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让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先发达起来,是十分必要和相当有效的。

  一般说来,在沿海地区投一块钱所产生的效益,要比在西部投一块钱所产生的效益多得多。我国在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失时机地提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举措,努力缩小地区差距,保证社会的公平,保证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保证整个国家的协调发展。这一成功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政策把握适度并加强宏观管理,就能够更好地发挥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

  但是也应看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总体实力有较大的提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2002年我国的GDP总量已达12372亿美元,占世界第六位,但人均GDP仅为963美元,居世界第111位。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不同地区发展之间的平衡,逐步缩小地区差距,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我希望东部地区还要努力发展,特别是要发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带等条件较好的经济区对全国发展的带动作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我们应当继续提高沿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使其加快腾飞,进一步深化改革并扩大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华东新闻》 (2004年07月07日 第六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建华企业家课堂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