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以德服人——大同弘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明的生意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04:04 山西日报

  个人背景:刘海明,1949年生于朔州,大同弘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83年在大同创办第一家非公有制大饭店———红旗大酒店,为大同市的餐饮业引进了全新的理念;其属下昆仑、弘雅饭店被全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组委会授予“全国示范单位”。任红旗大酒店总经理10年间,累计上缴税金740万元;1991年创办昆仑饭店,1992年创办弘雅饭店,同年组建大同弘雅股份有限公司,累计上缴税金1200万元,安排就业岗位600余个;为扶贫助残、抗洪救灾、危重病人等累计捐资捐物30余万元。

  7月1日中午,记者乘大巴抵大同。14时20分许,记者来到位于云冈宾馆对面的弘雅饭店大厅,环周一望,只剩三位客人于一桌间谈笑饮茶,杯盘空净,显然已近尾声,但服务员们仍在大厅内各自忙碌着,看不出一点下班迹象。见有客人进门,一服务员满面笑容迎上前来。拣一小桌坐下,点一盘清炒土豆丝和一碗素汤面,服务员摆好茶杯、饭碟、筷子等,倒上水后说:“您稍等,请喝点水。”少顷,饭菜上桌,香气扑鼻。饭毕结账,递5元人民币,还5元发票,并莺声燕语:“您走好,欢迎下次再来。”

  记者之所以记录下这个过程,并不想说明什么,只是觉得很是受感动。多少年来,进出的大饭店无数,还没碰到过点5元的饭菜也能享受点5000元饭菜的礼遇。说真的,在整个过程中,记者一直在注意服务员们的脸色和眼神,但始终未能看到半点鄙夷与不屑,那种蒙娜丽莎的和蔼与平静,让记者实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感慨。

  北方边陲重镇大同,其发达的餐饮业在全国有名。市里的大饭店比肩继踵,星罗棋布,相互间的竞争自然也硝烟弥漫。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大大小小的饭店,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是谈论大同的餐饮,就不能不说到一个人,这个人叫刘海明,目前是大同弘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麾下拥有昆仑饭店、弘雅饭店、花园大饭店等几座名声在外的实体。

  为什么一提大同的餐饮就非得说刘海明不可呢?

  让我们先听一听大同市民们的声音:

  魏都茶庄老板杨国恩说:“老刘这个人做生意不坑人,我们给他饭店送货,一个星期后保证给结账,从不拖欠。”

  大同南郊地税局干部赵晋勇说:“刘老板这个人非常遵纪守法,从不偷税漏税,是照章纳税的典范。”

  大同日报社主任冯征说:“老刘这个人很正派,疾恶如仇,反对弄虚作假,从不吹嘘自己。”

  大同冠宇公司经理李向东说:“顾客永远是对的,不论是在弘雅还是在昆仑吃饭,真的是一种享受。”

  弘雅饭店经理刘升是刘海明的二儿子,他在评说老父亲时异常平静:“从小,父亲就教育大哥和我要实实在在做人,要讲德信,要讲俭朴。等到把弘雅和昆仑两个饭店交给我和大哥打理后,他时刻不忘提醒我们,要照章纳税,依法经营,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看来,刘海明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立于不败之地,确实有他独特的一套,记者在来大同之前将信将疑的态度开始动摇了,而且还有点急于想见到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晚饭时,记者终于见到了刘海明。50多岁的北方汉子,身材魁梧,脸色红亮,衣着简朴,看不到一点老板的影子。介绍,握手,坐下,先为来迟说抱歉,然后问记者喜欢吃什么。当得知记者吃素后,便吩咐服务员将饭菜安排的简洁一些,没有一点做作的样子。

  边吃饭边聊。他说:“我看过你写远勤山的那篇报道,里面有两句话我很欣赏,一句是‘挣再多的钱最终也是社会的’,另一句是‘该赚的钱一定要赚,不该赚的钱千万别赚’,这也是我的观点。”

  然后他讲1983年创办红旗大酒店时的由来:那一年,我在北京出差,发现北京人的早点很丰富,样式多,又卫生,很值得大同人学习,回来就向村干部提议建一个像样的饭店,改变一下大同人的餐饮习惯。全村人就集资7000元和1.5万公斤粮票,开始筹建红旗大酒店。那个时候,市里还没有一家规模较大的饭店。等快开业时,才发现什么都不懂,就到市里一家旅店偷偷抄人家的“旅客须知”和各种“规章制度”,店老板发现后并没有说什么,而是给了我一本《旅店常识》。从书中得知,开饭店的意义大着呢,能安排就业,能为国纳税,能提高国民素质,能增长见识。开业头一天,我就给全体工作人员讲这些意义,讲服务业并不是下九流的活儿,要求全体服务员要把顾客真正当成“上帝”。就这样,红旗大酒店越做越大,我也深深地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论做什么生意,不论挣多少钱,必须想着社会,必须想着人民。昆仑、弘雅这么多年顾客盈门,也就是靠了这个理念。

  弘雅饭店副经理王女士是一位相当出色的管理者,大同几家大饭店都想高薪将她“挖”走,但她不走。她说:“我在弘雅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刘总以德服人的作风,让我一辈子都学不完。”

  好一个“以德服人”!

  本报记者郑凤岐

  (山西日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建华企业家课堂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