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反其道者占先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07:52 解放军报

  ———“维拉”雷达捕获隐形飞机的启示

  朱小宁

  1999年3月28日,美参加科索沃战争的一架F-117A隐形战机,在南斯拉夫上空被击落,隐形战机号称天下无敌的神话终于被打破。后来证实南联盟军队是通过配以捷克“塔马拉”雷达的俄制萨姆-3防空导弹,把隐形战机击落的。“塔马拉”雷达据此声名显赫。“塔马拉”雷达的移动型,就是“维拉”雷达。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只有此类雷达才能发现隐形战机的踪影。为此,科索沃战争后,美通过各种措施,一直极力阻挠“维拉”雷达及其技术的扩散,挑起了战场之外的隐形之战。透过这场隐形之战的迷雾,探究“维拉”雷达的发展轨迹,对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将产生深刻的启示。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美国先后推出“斗牛士”等类型地地战术巡航导弹。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没有一种雷达可对该导弹袭击进行预警,迫切要求能尽快研制出新型雷达以对付美国导弹。捷克巴尔杜比采特斯拉军工厂承担新型雷达的研制任务。经过3年半的努力,终于成功研制出“科帕奇”雷达。出人意料的是,经过完善改进“科帕奇”后的“维拉”雷达,竟能对付美国花了近1000亿美元研制的隐形飞机。

  “维拉”雷达能发现隐形飞机,根本就在于“反其道而行之”技术创新。传统雷达是利用物体对无线电波的反射特性,来发现目标和测定目标状态(距离、高度、方位角和运动速度等)。对于隐形目标而言,技术基础就是吸收电波,降低反射。隐形目标反射的电波信号很弱,传统雷达很难接收反射波,因而通过发射信号搜索像F-117隐形飞机目标几乎不可能。在此情况下,“科帕奇”反其道而行,不是利用发射信号,而是靠大量接收信号,通过分析空中商用电台、电视的频率和信号特征及其他信号的波动状态来分辨目标,揭开隐形的迷雾。我们知道,隐形飞机可以吸收反射波,但因其有机载雷达,肯定有信号发出,而飞行员也需要不时校正飞行轨迹,这导致雷达有可能捕捉有关信息而发现目标。电台和电视台全球数以万计,使用频率较低,隐形机一出现,就会扰乱这种低频电磁波,则有可能被发现。美国隐形飞机设计成蝙蝠形状,电脑雷达会错判为一只大蝙蝠,但真蝙蝠不会发出信息,也不会扰乱电波和信号。因此,凡是有信息发出、干扰电波和信号的蝙蝠,一经电脑精密分析,就会原形毕露。

  “维拉”雷达的成功,深刻揭示出“反其道者占先机”的道理。高技术是信息化战争的“基因”,“反其道”的实质,就是改变武器装备的“技术基因”,对传统方法和思路的原理或原则进行否定,正因如此,“反其道”包含着原创的最大可能性。科学发展史上、战争发展史上存在许多“反其道占先机”的鲜活事例,战争形态转型,军事战略转型,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同样需要“反其道”的理念才能发挥后发优势。

  建设理论寻找“反理论”。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上,遵循别人的原理和做法,建成的“系统之上的系统”仍然会处于较低水平,除了永远步人后尘,肯定没有什么优势外,系统缺陷之类的“软肋”也掌握在别人手里。信息化建设,需要原理和方法的“反其道”,如技术途径、网络结构、集成机制等,提出创新的信息化建设理论。即使同是系统集成,在原理和方法上则不同“道”;同是网络化链接,其网络机制和技术基础却翻新……只有建设理论的“反其道”,与外军在建设理论保持对抗性,才能保证跨越式的速度和效率。

  作战理论强调体系割裂。信息化战争的特征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外军的信息化战争理论大多是依赖体系原理提出的。根据“作用力反作用力原理”,一方强调系统链接,另一方则要强调体系割裂,我军的作战理论却不能依赖于体系对抗原理,而是要“反其道”,建立在体系破坏的理念上。如,一体化作战力量,“形散神不散”,有时独立分散,有时紧紧连在一起;一体化战场,通过信息屏蔽、战场隔断等,使其支离破碎,存在无数的黑洞和信息陷阱;作战行动上,则强调“封闭”,通过对敌方诸如主宰机动、精确打击、全维防护、集中后勤等一体化作战要素的破坏,让敌方的行动不及时或根本展不开等。

  武器装备发展关注技术“反其道”。一方面,敌方武器装备的技术原理是重要的“攻击之窗”。“维拉”雷达正是利用隐形战机无法克服的“痕迹”,产生“反其道”的做法。侦察反侦察、监视反监视、干扰反干扰,强调的就是技术原理的相克,从技术原理上“反其道”更容易寻找对抗的方法。另一方面,武器装备发展需要拓展新空间。敌方武器装备的技术原理在已知对抗原理中是先进的,即能对付现有的技术原理,循着现有的对抗原理,新武器装备发展空间缩小,或者根本就走入死胡同。发展自身的武器装备需要创新技术原理,寻找新的发展可能性。特别是“撒手锏”武器的发展上,只有技术上的“反其道”,才能保持先进性,发挥敌人意想不到的作战效能。

  “反其道”作为创新的一种路径,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应该通过机制化、体制化的东西落实到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当应用一个技术原理发展某一种武器装备的同时,可组织一些人员寻找新的技术原理,探索“反其道”的空间和可行性。应加强外军建设理论、作战理论、武器装备体系中的可“攻击之窗”研究,找出不成立或低效的条件,为创新对抗原理提供依据。对“拿来”的新武器装备应进行技术剖析,通过“反其道”实现武器装备系统的自主研制、自主发展。当“反其道”真正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后,也许会开辟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新天地。

  1999年3月28日,美参加科索沃战争的一架F-117A隐形战机,在南斯拉夫上空被击落,隐形战机号称天下无敌的神话终于被打破。后来证实南联盟军队是通过配以捷克“塔马拉”雷达的俄制萨姆-3防空导弹,把隐形战机击落的。“塔马拉”雷达据此声名显赫。“塔马拉”雷达的移动型,就是“维拉”雷达。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只有此类雷达才能发现隐形战机的踪影。为此,科索沃战争后,美通过各种措施,一直极力阻挠“维拉”雷达及其技术的扩散,挑起了战场之外的隐形之战。透过这场隐形之战的迷雾,探究“维拉”雷达的发展轨迹,对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将产生深刻的启示。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美国先后推出“斗牛士”等类型地地战术巡航导弹。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没有一种雷达可对该导弹袭击进行预警,迫切要求能尽快研制出新型雷达以对付美国导弹。捷克巴尔杜比采特斯拉军工厂承担新型雷达的研制任务。经过3年半的努力,终于成功研制出“科帕奇”雷达。出人意料的是,经过完善改进“科帕奇”后的“维拉”雷达,竟能对付美国花了近1000亿美元研制的隐形飞机。

  “维拉”雷达能发现隐形飞机,根本就在于“反其道而行之”技术创新。传统雷达是利用物体对无线电波的反射特性,来发现目标和测定目标状态(距离、高度、方位角和运动速度等)。对于隐形目标而言,技术基础就是吸收电波,降低反射。隐形目标反射的电波信号很弱,传统雷达很难接收反射波,因而通过发射信号搜索像F-117隐形飞机目标几乎不可能。在此情况下,“科帕奇”反其道而行,不是利用发射信号,而是靠大量接收信号,通过分析空中商用电台、电视的频率和信号特征及其他信号的波动状态来分辨目标,揭开隐形的迷雾。我们知道,隐形飞机可以吸收反射波,但因其有机载雷达,肯定有信号发出,而飞行员也需要不时校正飞行轨迹,这导致雷达有可能捕捉有关信息而发现目标。电台和电视台全球数以万计,使用频率较低,隐形机一出现,就会扰乱这种低频电磁波,则有可能被发现。美国隐形飞机设计成蝙蝠形状,电脑雷达会错判为一只大蝙蝠,但真蝙蝠不会发出信息,也不会扰乱电波和信号。因此,凡是有信息发出、干扰电波和信号的蝙蝠,一经电脑精密分析,就会原形毕露。

  “维拉”雷达的成功,深刻揭示出“反其道者占先机”的道理。高技术是信息化战争的“基因”,“反其道”的实质,就是改变武器装备的“技术基因”,对传统方法和思路的原理或原则进行否定,正因如此,“反其道”包含着原创的最大可能性。科学发展史上、战争发展史上存在许多“反其道占先机”的鲜活事例,战争形态转型,军事战略转型,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同样需要“反其道”的理念才能发挥后发优势。

  建设理论寻找“反理论”。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上,遵循别人的原理和做法,建成的“系统之上的系统”仍然会处于较低水平,除了永远步人后尘,肯定没有什么优势外,系统缺陷之类的“软肋”也掌握在别人手里。信息化建设,需要原理和方法的“反其道”,如技术途径、网络结构、集成机制等,提出创新的信息化建设理论。即使同是系统集成,在原理和方法上则不同“道”;同是网络化链接,其网络机制和技术基础却翻新……只有建设理论的“反其道”,与外军在建设理论保持对抗性,才能保证跨越式的速度和效率。

  作战理论强调体系割裂。信息化战争的特征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外军的信息化战争理论大多是依赖体系原理提出的。根据“作用力反作用力原理”,一方强调系统链接,另一方则要强调体系割裂,我军的作战理论却不能依赖于体系对抗原理,而是要“反其道”,建立在体系破坏的理念上。如,一体化作战力量,“形散神不散”,有时独立分散,有时紧紧连在一起;一体化战场,通过信息屏蔽、战场隔断等,使其支离破碎,存在无数的黑洞和信息陷阱;作战行动上,则强调“封闭”,通过对敌方诸如主宰机动、精确打击、全维防护、集中后勤等一体化作战要素的破坏,让敌方的行动不及时或根本展不开等。

  武器装备发展关注技术“反其道”。一方面,敌方武器装备的技术原理是重要的“攻击之窗”。“维拉”雷达正是利用隐形战机无法克服的“痕迹”,产生“反其道”的做法。侦察反侦察、监视反监视、干扰反干扰,强调的就是技术原理的相克,从技术原理上“反其道”更容易寻找对抗的方法。另一方面,武器装备发展需要拓展新空间。敌方武器装备的技术原理在已知对抗原理中是先进的,即能对付现有的技术原理,循着现有的对抗原理,新武器装备发展空间缩小,或者根本就走入死胡同。发展自身的武器装备需要创新技术原理,寻找新的发展可能性。特别是“撒手锏”武器的发展上,只有技术上的“反其道”,才能保持先进性,发挥敌人意想不到的作战效能。

  “反其道”作为创新的一种路径,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应该通过机制化、体制化的东西落实到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当应用一个技术原理发展某一种武器装备的同时,可组织一些人员寻找新的技术原理,探索“反其道”的空间和可行性。应加强外军建设理论、作战理论、武器装备体系中的可“攻击之窗”研究,找出不成立或低效的条件,为创新对抗原理提供依据。对“拿来”的新武器装备应进行技术剖析,通过“反其道”实现武器装备系统的自主研制、自主发展。当“反其道”真正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后,也许会开辟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新天地。(解放军报2004年07月07日第12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建华企业家课堂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