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漂浮在城市的“文化孤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09:23 南方都市报

  虚拟@现实之十年砍柴专栏

  我家楼下有对烤羊肉串的安徽夫妇,两人的孩子在附近的一所民工小学读书。他们来北京的历史快十年了,和我差不多。但作为同是来自农村的青年,十年的北京生活让我有了首都市民的感觉,而他们却一直没有。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我有北京户口,而他们没有。但随着我们的交往,我发现是社交圈决定了我们之间的文化心理差别。

  这对夫妇除了打工挣钱、养育孩子外,业余时间的人际交往对象几乎全是他们的安徽无为老乡,他们在一起做地方菜、说安徽话、听黄梅戏,而且这些在老家居住相隔不到几公里的老乡,大多有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对他们而言,无非是把安徽无为的一个村庄搬到北京来了而已,北京仅仅是他们挣辛苦钱的地方,而街市闪烁的霓虹灯、京派文化的大气与他们无关。尽管在居住上,他们并非像老家那样聚族而居,而可能分布在北京的各个角落里,但在精神上,他们结成了一个“部落”,这个“部落”的文化和北京格格不入。他们来北京的时间长短和能否融入北京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们在关注民工的生存状况时,很少或者还顾不上关注这种“文化孤岛”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全国所有的大都市几乎都存在。广东省总工会一项针对来粤外来工的调查显示,当外来工遇到苦恼时,最愿意倾诉的三类人员依次是老乡、朋友、亲戚,这些人里面,除了朋友中也许来自其他地域的打工者外,几乎都是来自本乡的人员。

  外乡人走进城市,文化程度低、就业门路窄的人群更依赖乡土资源,这几乎是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规律。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在淡化乡土文化的环境里找到工作岗位,他们更容易和不同地方的人恋爱结婚,结交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因此他们不用刻意去寻求老乡的支持和慰藉。而那些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人不一样,他们基本处于弱势地位,城市的主流社会对他们几乎是排斥的,因为弱者独立生存的能力和可利用资源相对较差,所以更容易在老乡之间形成一种“互助”关系。城市中自发形成的“浙江村”、“河南村”、“湖南村”,基本上就是这些以弱者心态进城的外来工结成的“部落”。为了相互帮衬必须结成“部落”,“部落”结成后又强化了他们的文化孤立心态。

  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相比,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包容性,包容一切不同的文化,然后慢慢地变成一种全新的文化。这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孤岛”在城市中长期存在是不和谐的,生活在“文化孤岛”的人更难主动去承认或适应城市规则,这将给城市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当然,让“文化孤岛”消融在城市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不能获得城市各种保障体系的庇护下,外来工之间建立依赖关系是低成本而又现实的选择。城市管理者要做的工作是帮助他们逐步走出孤岛,先扩大来自不同地域的相同层次的人群交往,建立种种跨地域的互助组织,让湖南民工成为四川民工的朋友,甚至恋爱结婚,一点点消融文化的差异,最终融入城市。

  本期专栏作者

  鸥盟客:知名网友

  连岳:专栏作家

  十年砍柴:《法制日报》记者

  薛涌: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