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学生就业备忘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09:24 贵州日报

  求职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与憧憬,许多大学生毕业生满怀希望去到招聘会上,力图在人山人海中搏得一职

  重庆工商大学四年级的刘万焱寒假回家过年,参加了在家乡贵阳举行的2004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

  一大早打的赶到设在贵州师范大学的招聘会现场,图书馆前黑压压的人群令他心中一紧。进到事业单位招聘大厅,求职者如潮水般涌动,展位之间的过道塞满了人,人流推着他从一个展位到另一个展位,他被挤得来不及看招聘启事,更来不及挤上前去面谈,只能匆匆投了4份简历。

  寒假前刘万焱就在重庆的招聘会上投了近20份简历,面试了七八次。一家商务信息公司没问几句话就表示愿意录取他。幸福来得太突然,他有些不知所措。签,还是不签?看看协议书,没有工作期限,没有奖惩制度,他觉得协议不正规,怕不可靠。左思右想后还是决定放弃,反正没到最后签约期限。

  随着找工作次数的增多,刘万焱的求职期许值在降低。他准备见好就收,暂时不管专业对不对口。“先就业再择业,为自己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再说。”

  2004年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充满挑战与伤痛的一年。全国毕业生总数由去年的210多万增加到280多万人。我省省内外毕业生共有44930人,比去年增加11524人,是历年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今年刚一开头,全国各大人才交流所、企业招聘会场场爆满。机会虽多,但求职者更多,许多毕业生满怀希望去到招聘会上,力图在人山人海中搏得一职。

  为了缓解往年招聘会的拥挤,2月10日举行的这次招聘会设立了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医学院和贵州商专3个会场。这是近几年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会规模最大的一次。而在2月7日落幕的首届省外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暨综合性人才招聘大会,由于省外大学生回乡就业的要求和我省用人单位提供的条件存在差距,招聘会不尽人意。

  大学生们说,现在找工作要具有三种优势:大学的牌子,所学的专业,家里的关系。专业是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一道坎,去年毕业的贵州财经学院学生陈玲对此有切肤之感。她是贵州财院招收的第一届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据她了解,在她入校的1999年,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在全国屈指可数,学校老师和班上同学都对就业充满了信心。然而临近毕业的半年,陈玲和同学求职的过程却遭遇寒流。在去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她的20份求职书,大多因专业不对口而被拒绝。她黯然:年年拿奖学金,校级优秀团员、校级优秀大学生,这些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简历,难道毫无作用?

  在接下来的数场人才交流会上,陈玲都没有遇到惊喜,她不得不把求职的目光从事业单位转向各类公司。在贵阳某科技培训中心参加了两个多月的岗前培训,在房开公司打了三个月工,同时报考全省公务员考试。毕业后,陈玲还是决定回家乡六盘水。在家人的努力下,去年10月,她在当地某建设局上班了,是班上极少数专业比较对口的就业者,同学们都挺羡慕她。就在同时,她得到考取省里某事业单位的通知。等待报到的她显得很平和:“说起来残酷,其实也很公平,虽然失去了计划分配的保障,同时也获得了在市场上选择的自由。一时冷门不等于永远冷门”。

  她的同班同学就不如她幸运了。蔡宇在求职期间干过保险、促销员。很多同学都说回老家还是有可能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但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促使她留下来。还没有到最后的签约期限,希望应该还是存在的吧!

  大学不是高薪预科学校,天之骄子风光不再,昔日有些飘渺的“精英意识”和今日面对现实的“大众思维”,每一位大学生都有了切肤的体验

  陈玲说,迫于形势,大学生的胃口变小了。

  “物以稀为贵”这句老话,同样适应于人才市场: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下,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大学生就业市场概莫能外。高等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大学生的文化水平、知识素养等综合素质,但却不是大学生的就业包票。

  当最后的签约期限来临时,蔡宇还是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响应团省委的农村支教活动,到紫云农村当老师去了。后闻家乡招考村干,她又报名参加了选拔。蔡宇的想法是:大学不是高薪预科学校,大学生身份也不应成为大学生求职的一个羁绊。

  她的另一位校友管彦周学的是金融学专业,该专业就业率较高,班上90%的同学进入了财政、金融系统。管彦周没有理会月薪至少1400元的银行工作,而执意要到家乡水城县当村干。2月11日,经过培训的他下到农村。他说,他是从农村出来的,对农村的生活、农民的需要、农民的心态都很了解,想回农村施展手脚。至于专业,他认为所学的金融专业在农村同样可以派上用场,比如在乡镇企业融资,在农村做项目,都可以一试身手。他很庆幸自己的选择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与管彦周一样来自农村的小王,则抱着“死也不回去”的想法寻找着每一丝留在贵阳的缝隙。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他听得最多的劝告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将来当大官”。2000年,他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今年毕业在即,他渐渐感觉到大学已不是培养农民心目中的“大官”了!如何适应转变,调整心态,争取就业?他开始认真思索,积极主动面对这个现实。

  由于就业竞争压力剧增,如今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再钟情于“铁饭碗”、“干部编制”的传统就业方式,而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贵州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表明,从1999年开始,该校大学毕业生到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基层就业的比例逐年增加。观念一变天地宽。大学毕业生认为,与其追求“一步到位”,不如“骑马找马”,为自己“拼后劲”积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经验。一位社科系教授认为,经过基层的磨炼和有了艰苦工作的经历,往往更能胜任日后的高职位。

  有媒体报道,“天之骄子”们一改非白领不做的就业观念,将家政中心的招聘摊位围得水泄不通。

  天之骄子风光不再!从昔日有些飘渺的“精英意识”到今日面对现实的“大众思维”,每一位大学生都有了切肤的体验。

  由“精英”向“大众”过渡,有畅快也有焦虑。从2000年开始启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车,使中国在短短三四年间,适龄青年的大学毛入学率达到约15%。但学生的就业标准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大众化转型”。许多毕业生试图通过考研摆脱“大众化”为就业带来的阴影,过去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景象开始在考研中重现。一位贵州大学毕业生为了考研,在家中潜心研读三年。贵州工业大学近两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均以50%的比例往上攀升,而报名人数则更是猛增。

  去年12月,新浪网完成了一项调查:“刚走出校园的你,在找工作时首选什么?”结果,首选公司、企业的占59.14%,选政府部门、国家机关的占26.21%;“无所谓”的占8.57%;选个人自主创业的占6.08%。

  我省大学生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数字也在逐年增加,实力强、运作规范的非公有制企业逐渐成为大学毕业生追逐的目标。去年全省大学生毕业招聘会上,非公有制企业仅占进场企业的三分之一,而今年入场的非公有制企业已超过国企,在总数上越半,几家省内制药企业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大学生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早日走向成熟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超常规快速发展,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这个阶段的必然产物。受聘于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周敏九笑称自己看着两代人走向工作岗位,“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统包统分’————国家计划分配大学毕业生。这之后的20年,是从计划分配到市场配置大学生这一劳动力的20年,是人才逐渐走向流动的20年。”

  他强调:市场导向放在第一位,用人机制跟着经济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期望值甚至学校的专业设置、学校就业平台的搭建,都得适应市场。

  在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舆论中,所谓“大学生多了”的言论,很得到一些人的认同。但教育界人士认为,这是十分有害的认识。目前中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低于有的发展中国家。其所以说大学生多了,是因为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本科生,去年毕业生总量空前,今年毕业生总量仍然持续走高。尽管前些年已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端倪,但就业率一般还是达到了90%以上。

  事实上,在就业的压力下,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已成为毕业生普遍的心愿,而学校也在努力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贵州工业大学去年就开了200多场次大大小小的大学生就业招聘会,并在全省高校中首家实现网上就业双向选择。有的高校还改变过去重招生不重就业的模式,到各地州市宣传,树立学校形象,为本校毕业生就业造势。

  在学校与毕业生忐忑不安的时候,也有人为此欢呼。这一两年来,无论党政机关、各类学校和科研机构,还是企业尤其中小企业,都比前些年更容易引进各种所需人才,且成本也相应下降。这就是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给全社会带来的巨大收益。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学生毕业后做普普通通的工作很正常,大学生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企业自主用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去年全国毕业生就业率仅70%的现实,给社会和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危机感。党中央国务院把合理使用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仅去年一年,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共出台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107项。各地、各部门和各高校奏响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大合唱”。

  我省各地党委和政府把毕业生就业纳入当地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各高校也实施了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对地方来说,吸引大学毕业生已成为一种共识,相应的优惠政策也在实施。在水城县、黔西县,县政府出台措施吸引大学毕业生。“但从长远来说,靠制度、靠优惠条件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要的还是发展经济。”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位人士说,大学生并不是不想去基层,有的地方工资都发不起。经济发展了,生存发展问题解决了,不给事业编制,毕业生也会去,如电信、银行等单位招聘基层人才,仍然人流如织。

  有调查数据显示,三年来,大学生对自己创业的看法中,持“赞成、敢于去做”态度的逐年递减,而不赞成的却从3%上升到10.5%;而在“你最愿意去的单位”一栏里,“吃皇粮”的部门和单位如国家机关、科研院所仍是大学生的首选,而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一直排在最后。显然,如果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将很难有根本改善。

  生活不是想象,柴、米、油、盐才最重要;找工作不难,找好工作难,也是大学生们自己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很多大学生表示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他们说,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讨价还价,就要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拓展自己“卖”得出去的能力。如果真正拥有社会需要的本事,“锥处囊中,其末立现”,哪会愁什么就业问题?

  去年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的聂丽是学社会学专业的。她多次参加求职,报考公务员,应聘于六盘水一家超市,最终供职于外省的一家水泵企业。从六盘水办事处干到曲靖办事处再干到贵阳办事处,最终当上主任助理。她对自己的辗转安之若素,深感“大学生毕业一次性就业率偏低,所学专业与求职岗位不合拍”的她在日记中感慨:“走向社会就像读一本令人深思的书,就业是这本‘无字天书’的一段章节,有的书页写着激动,有的书页写着惊讶和忧虑,还有的写满了迟疑、喜悦和揪心的痛苦。当有一天,我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幼稚或老练,或刻板或生动,掺和着个人的情感,真实完整地将它们表达出来时,我才算是长大成人了。”

  就业危机感不仅令大学毕业生走向成熟,也让在校大学生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陈玲在长春读大学的表妹,大一就开始为就业准备各种硬件:考驾驶执照,考导游证、考会计证,以便在今后择业当中做到游刃有余。

  一位社科系教授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绝不是供大于求。按理说,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是平稳的,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很多,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这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那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的议论这么普遍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个社会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认为大学生是精英,应该一毕业就挣大钱、当领导。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毕业生的愿望和社会需求呈错位状态。一方面,很多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第一线单位需要大学毕业生,但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去;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跟社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每个毕业生都是用人单位的香饽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形势也没有严峻到无论如何努力也找不到工作的地步!正如有关专家所言,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大学生从“精英”劳动者变为“普通”劳动者的过程,是必经的阵痛!

  作者:黄蔚 聂娜 来源:贵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