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受雇于国外媒体 冒枪林弹雨采访巴勒斯坦人卖新闻养家(新闻内外)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10:08 环球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林晓刚

  玛哈是一名住在约旦河西岸纳布卢斯城的巴勒斯坦青年妇女,初夏的一天,她腹痛不止,即将临产。丈夫穆罕默德匆匆借到一辆车,准备把她拉到另一个小城杰里科的医院,但在杰里科的入口处,车子被把守在那里的以色列士兵拦住,任凭穆罕默德拼命解释,荷枪实弹的士兵就是不准通过!直到玛哈被迫在破车里生下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以军士兵才勉强放行。由于时机延误,婴儿生下没多久就夭折了。穆罕默德失声痛哭:在巴以这场无休止的冲突中,他为美联社提供了大量新闻素材,不料这次妻子竟成了新闻事件中的主角。

  枪林弹雨催生新闻掮客

  在驱车几小时就能走遍全部土地的巴勒斯坦,活跃着很多像穆罕默德这样的人:他们被巴以冲突的枪林弹雨催生,受雇于世界各地的外国新闻媒体,向全世界报道、记录这场冲突中最鲜活的新闻,挣一份养家糊口的钱。有人将他们称为“新闻掮客”。

  国外的媒体或用工资加奖金的方式雇佣掮客拍照、提供素材;或干脆向他们购买新闻稿件成品,署上自己的名字。因此,许多优秀的掮客只是在那个圈子里被人熟知,而对世界范围的读者来说,他们多是“无名英雄”。有的掮客也会帮雇主联系采访,但这种情况很少,掮客对自己的新闻渠道多是严格保密。

  掮客要有关系、懂外语

  现年36岁的阿萨德在加沙地区“新闻掮客”圈子里小有名气。凭着自己家族在这里广泛的社会关系,阿萨德很快熟络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大大小小的官员,上到前总理阿巴斯和现总理库赖,下到阿拉法特的看门警卫,他都可以像老朋友那样,随时打通他们的手机,获得所需新

  闻线索,而这是外国新闻记者梦寐以求的。

  仅靠社会关系远远不能胜任“新闻掮客”。为打进这个圈子,10年前,阿萨德自费出国游学,在美国西部一所大学的新闻学院听了半年的课,然后到《华盛顿邮报》进行了半年实习。一年下来,他基本掌握了西方新闻媒体的运作和操作方法,最后才回到故乡加沙开始了一名新闻掮客的职业生涯。

  在刀尖上过富裕日子

  如今,阿萨德每月的写稿收入超过1000美元,养活妻子和3个孩子不成问题,在当地而言,算是富有阶层。一些路子更多的掮客则开名车、住豪宅。但这种富有的生活是靠踩在刀尖上换来的。去年,一名为美联社工作的巴勒斯坦新闻掮客达鲁萨在纳布卢斯拍摄巴勒斯坦少年与以军坦克冲突场面时头部中枪身亡。一名在拍摄现场、为路透社服务的新闻掮客回忆道,尽管他们穿了黄色反光服,上面印有醒目的“媒体”字样,但还是没能避免不幸。达鲁萨留下了4个孩子,他是2000年9月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以来丧命的第10名记者。

  内心悲凉无人知

  为德新社工作的小伙子杰哈德刚刚新婚燕尔就接到老板的指令,要他单枪匹马到加沙南部的一个小城采访,因为那里巴勒斯坦武装分子正和以色列军队打得不可开交。杰哈德写了很多稿件,也拍了很多照片,回到加沙后激愤不已:“那里很惨,以军把我们的土地都占了,我亲眼看到以军不敢走大路,担心有地雷,就从巴勒斯坦人的房子里开道,把房子全荡平了。”

  不过,老板不欢迎这样的稿件,他们认为这些被雇佣的巴勒斯坦人采写新闻的立场不客观,偏袒他们的同胞,因此老板一再“告诫”这些人:“要中性!要客观!”如果这些巴勒斯坦人“屡教不改”,老板们轻则警告,重则削减工资或干脆解聘。

  记者认识的一名新闻掮客这样倾诉他的情感:我们以生命做代价换来世界对我们的关注,但民族不能自立、国家还没建成,我们靠出卖廉价的体力和资源展示民族的伤痛和伤疤来谋生,我们心里的悲凉有谁能真正理解?

  《环球时报》〔20040705 第6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