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水北调催生文物大抢救 40多政协委员急吁保护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15:0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7日电因跨越中国三个主要文化走廊,所经之地文物埋藏异常丰富,继三峡工程后,南水北调工程将再一次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文物大抢救,其难度和规模超过三峡。据本周《瞭望》周刊报道,日前,由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和原国家文物局长张文彬牵头,4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议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关注此事,并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文物。

  单霁翔介绍说,南水北调工程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即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以及这两个流域三个主要文化走廊或通道地带等内容。其中中线工程总干渠连接着夏文化、商文化、楚文化、燕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是古人类生活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总干渠为例,总干渠南起南阳盆地,经伏牛山南麓、太行山东麓、黄淮平原,纵跨河南省全境。是中原地区文物点分布较为密集、内涵较为丰富、学术价值较高的区域。如南阳盆地及其附近的丹江口库区,不仅发现有旧石器时代的化石地点,而且有丰富的楚文化遗存,是研究早期楚文化的起源、楚都丹阳的地望等一系列前沿课题的极为重要的材料。汉文化遗存也十分丰富,南阳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墓葬举世闻名,是汉代艺术的瑰宝。而总干渠所经过的地方,正是该类墓葬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豫西北太行山东麓一带,地处中原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文物古迹众多,遗存等级较高,年代跨度较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具体而微的中原文明编年史。

  由于过去文物调查依据的材料并不全面,此外地下文物的不可预见性,已知文物点不等于工程涉及的全部文物。此外往往在一个文物点中出现古代墓葬群坐落在早期遗址上部的现象,难以将遗址和墓群截然分开,也难以按照时代对文物点进行分类,由于沿线文物点种类多、数量大、年代跨度长、分布密集、等级高、文化内涵复杂、文物保护工作任务繁重,需进行搬迁、钻探、发掘和后期保护,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需要有充足的时间。

  按照计划,库区大坝加高工程2006年全库蓄水,2008年向北京奥运会正式供水。对于水源库区来说,从现在到2006年蓄水时为止,只剩下两年多时间。除堤坝建设外,所有居民搬迁、文物保护等任务都必须在此时间内完成。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时间越来越紧迫。

  政协委员们在议案中指出,三峡考古是中国最大的文物抢救工程,但是工作量过大,给文物部门预留的文物保护发掘工作的时间过短,留下诸多遗憾。不仅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工程都存在类似的情况,教训非常深刻。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吸取三峡工程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前期调研环评阶段,建立文物评估制度,文物部门提前参与,以避免文物和工程双方工作都被动,确保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单纯刚王文化)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