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质量报告》的双重困扰(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8日12:12 今晚报 | ||
“凡看我们的节目给我们来信的观众,个个恨不得把那些造假者千刀万剐。”佳琳说,“可是实际情况要比观众想像的复杂得多。其实,你近距离接触那些造假者,并非个个奸诈险恶。就具体人而言,有时他们很淳朴,甚至很善良。他们也对你表现得很仗义,把你当作朋友。但你一转身,节目播了,他们的人生也就毁了。” 佳琳说起那次在江苏泰兴暗访劣质香肠的经历就要掉泪:老板为试探他们的身份,故意将有问题的香肠端给他们吃。为获取对方的信任,佳琳和他的同事不眨眼地全部吃掉。接下来几天,老板一家对他们格外殷勤,采访也进行得异常顺利。分手前,老板娘搂着佳琳的肩膀,千叮咛、万嘱咐:“说定了啊,春节一定要来这儿过年,我要亲自给你们做夹萝卜丝的馒头吃。” 佳琳在采访手记中写到:“那一刻我的眼泪差一点流下来,匆匆地上了车,逃也似的离开了他们的家。” 佳琳和她的同事从不否认,在采访中,他们有时会和造假分子成为“朋友”。在十多天的相处中,有时突然会忘了自己的身份。佳琳的一个搭档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时会给他们带来一丝温暖。他们信任我们,很多连兄弟、亲信都不告诉的东西,他们会告诉我们。” 《每周质量报告》的记者坦承,他们共同面临着“职业伦理”和“世俗伦理”的双重困扰。有时他们会在做罢节目后失声痛哭。给佳琳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栏目组最优秀的一位男记者,有次采访回来后请大家吃饭,席间泣不成声,直到醉得一塌糊涂。 但是作为一名职业记者,节目做出来不能不播。“我知道,播了后他肯定会倾家荡产的。”佳琳无奈地说。镜头只能对准一部分造假者 佳琳和她的同事们很清楚,他们的镜头永远只能对准一部分造假分子。这些人似乎成了一些“不幸”被选中的“倒霉蛋”。凡他们暗访到的厂家,节目播出后往往面临着被查封、取缔,甚至更严厉的惩罚的命运。而没收进镜头的厂家、作坊,就在同一个县、同一个村,甚至是被查封的那几家的隔壁,照样在如法炮制。 佳琳在采访手记中质问:假冒伪劣肆意流通,要经过多少环节啊!那些职能部门都哪儿去了? 揭露河北兴隆县果丹皮造假的那期节目,曾引起很大轰动。在暗访中,一个厂家的老板娘告诉佳琳和她的同事,该县产果丹皮已有几十年历史,质量原本很好。但现在厂家多了,竞争变得日趋激烈,一些小厂就开始在加工过程中做手脚,以降低成本。短短几年工夫,家家开始仿效。她也只好随大流了。 节目做得越多,佳琳就越觉得,河北兴隆县的老板娘原本善良,但被同行业的恶性竞争逼得“同流合污”。从更高程度上讲,这也是社会整体道德下滑导致的结果。“人在阵地在” 佳琳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暗访所经历的那场“惊险”:她和同事到山东某县调查使用死母猪肉制造食品的情况。暗访开始很顺利,他们取得一个老板的信任,拍到了“非常管用”的镜头。但他们不经意问了一句话:“你们这儿还有死猪肉卖吗?”那个老板当时转身就走了。他们“恋战”,又去了另一家工厂。等他们赶回宾馆,发现那个老板带着一帮人,正气势汹汹地守候在房间门口。“那会儿,所有拍的带子都在我的包里,只要他们一检查,我们就全完了!”佳琳回忆说。 她的同事很冷静地牵制住了老板,把老板支到隔壁自己的房间,佳琳迅速把带子藏在窗帘后面。可一想不放心,于是,她又找到楼下二层的服务员,告诉自己遇上了坏人,包里面是大笔现金,请她放在服务台锁好。可一想还不放心,于是,她从后门出去侦查一番,发现没人,迅速打车到了另一家宾馆把包存好。 3个小时后,当她和同事在另一个县城会合后,她的眼泪“刷”地夺眶而出。“在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人在阵地在’”,佳琳笑着回忆说。 对他们而言,任何一个细微的失误,包括“递错一个眼神”都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威胁到自己的人身安全。做个现实中的“西西弗斯” 一幕又一幕震撼世人的“黑心画面”,是佳琳和她的同事们付出巨大的安全代价一幕一幕揭开的。因为这些“黑心画面”,与数以亿计的普通百姓的食品安全直接相关,所以《每周质量报告》开播1年多来,迅速成为家家户户“严重关注的栏目”。综合其收视率、关注度和品牌影响力等要素,《每周质量报告》在央视新闻频道最有价值节目排名中列第一。胡锦涛、温家宝、吴仪等国家领导人,对该栏目作过7次批示。外电称之为“在中国真正关注民生的节目”。 但这一切声誉,似乎天然与佳琳他们这些暗访记者绝缘。他们没有出镜主持人那么风光,他们的名字也不像他们的节目那么响亮。他们每月20多天在外采访,永远躲在暗处。即使在北京短短不足10天里,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机房中度过的。 有一次,有个朋友郑重地问佳琳:“你觉得你的工作意义在哪?”她一时语塞,但这个问题困扰了她很久。那天,她对记者讲起了“西西弗斯”——希腊神话中一个被神诅咒的人。每天清晨,西西弗斯将一块沉重的巨石推到山顶,但就在到达山顶的一刹那,巨石会滚落回原地。必须从头再来,日复一日。 看着记者困惑的眼光,佳琳调皮地笑了:“你看我像吗?”徐百柯(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