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会在高温下从容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0日16:02 浙江在线

  眼下,金华虽未进入酷暑难耐的三伏天,但7月3日新华社播发的“广州‘热’死39人”的消息还是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这个夏日,我们应该怎样学会在高温下从容生活?金华有没有发现热死的病例?记者昨天就此采访了有关人士。

  连日来的市区气温虽然都在30℃上下,昨天记者在市区几家大医院的急诊室里没有看到前来应诊的中暑病人,120医疗急救中心出车的频率也与平时相当。

  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马升弟给记者看了最近的急诊记录,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轻度中暑病人。他认为,这是因为金华市真正意义上的高温还没有来临。但不容忽视的是,其他一些因天气变化而诱发的疾病却明显增多。他说,气温一高,细菌就容易繁殖,而此时人体的免疫功能相对下降,再加上长期在高温或烈日下工作生活、饮食不当,很容易引发肠道传染病、空调病、虫媒传染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主任汪锡秋说,据他去年所掌握的材料,有3个病人因为中暑衰竭而死,但是近期仅有个别工地上有人发生症状较轻的中暑,120救护车也只作简单处理。这并不意味着今年的中暑病人会减少,“因为真正的高温往往出现在8月初的一段时间,当平均气温高于35℃时,不少人就会出现大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这就要注意是否中暑了。”

  高温下如何保护自己

  马升弟说,正常人体温能恒定在37℃左右,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与散热取得平衡,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散热主要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人体的散热还可通过循环血流,将深部组织的热量带至上下组织,通过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经过皮肤血管的血流越多,散热就越多。如果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体内有过量热蓄积,即产生高热中暑。这是一种高温影响下的体温调节功能紊乱,与烈日曝晒或在高温环境下重体力劳动有很大关系,因此,酷暑来临之前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发病。

  马升弟建议,老年人和有心脑血管病的人,要尽量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身体健康的人也要注意保持工作环境的通风和降温,在室外工作最好戴遮阳帽,不要让太阳直射头部。此外,高温天气下,饮水要适当,不能大量饮水,否则会导致人体中的钠和氯浓度降低,引起身体不适。最好能喝些淡盐水或果汁,这样有利于身体内各种成分的平衡。在日常饮食中,要增加清凉食品的比例,少食用冰箱里的食品。

  汪锡秋说,中暑时一定要注意紧急救护,有时哪怕是贻误了十分钟都可能造成重大遗憾。他介绍,首先是脱离高温环境,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使其平卧,头部抬高,松解衣扣,其次是补液,中暑者如果神志清醒,无恶心、呕吐等症状,饮用一些含盐的清凉饮料、茶水、绿豆汤等,可起到既降温、又补充血容量的作用;再者,也可采用电风扇吹风等人工散热方法散热,但是必须记住不能直接对着病人吹风,防止又造成感冒;另外还可以用冰敷的办法。

  能否建立高温预警机制

  据了解,在广州“热死人”事件发生以后,当地不少市民提出,政府部门应出台一套高温预警机制,让公众一旦看到预警信号,就约定俗成地按照应急方案中所建议的措施行事。市民认为,目前诸如台风暴雨和寒冷预警信号均有红、黄、黑等若干等级,每个等级都有不同的防御措施。但高温预警信号却是例外,也非常模糊,充其量起提醒和建议作用,比如建议各有关单位可采用合理调配工作时间,错开每天高温时间的办法,做好生产第一线人员的防暑降温工作,并非像黑色台风、暴雨信号那样形成停业停课等规章制度。

  据了解,我国高温劳动保护条例早已过时,目前,高温作业可以参照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还是1960年制定的。而在国外很多地方,都有放“热假”的相关规定,如达到哪一级高温时需要停课、停止户外作业。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一些城市如重庆、长沙、南京也有不成文规定,如气温达到40℃时不上班,39℃时上半天班等等。

  有市民提出,高温热死人的事实,虽然暴露出普通民众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但更反映出社会应对突发灾难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改进,有关部门完全有能力提前预测出天气的变化情况,并及时通知给公众,提前预防,避开高温。作者:江胜忠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聚焦航班延误补偿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