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中介”遭遇信任危机的警示意义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1日00:16 红网 |
昨天,中原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等企业向北京“放心中介活动组委会”申请退出“放心中介活动”,并要求返还其交纳的信誉保证金5万元。他们表示,有关方面对准入门槛定得太低,“放心中介”并不能让人放心,其头衔目前已难以带来良好的市场效应。(《京华时报》7月6日) 针对房屋中介市场良莠不齐、频繁违规的混乱局面,北京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放心中介”活动,把它作为整顿规范的一剂良方,企望凭借推出的好典型来强化行业自律意识,提升中介企业的服务水平和商业信誉。然而令主管者尴尬的是,“放心中介”的品牌尚未打响,却屡屡出现不少中介公司利用“房屋银行”卷款潜逃的事件,成百上千的业主和房客因之受害,而其中就有曾获得首批北京市“放心中介”称号的坚石公司。“放心中介”不放心,不仅令百姓对其的认同度迅速降低,更使策划者“以良币驱走劣币”的设想成为一句空话。俗话说得好,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面对光环日渐黯淡的“放心中介“称号,中原房产耻于同伍,主动退出,昭示了企业对商业信誉的理性追求,更警示人们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样板企业评选鉴定活动已逐渐步入死胡同困境。 获得“放心中介”称号,需要经过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确认,看起来似乎充满权威性,然而事实未必如此。正如主管其资质认定和监管工作的房屋中介事务所官员所表示的,“这么多中介,我们不可能对它所有的经营活动,每一个环节,进行适时监控。”如果他不是在为卷款携逃者何以评上“放心中介”而推卸责任,那么人们有理由质问,既然主管部门没有能力进行资质认定和监管,为何要以政府部门的名义堂而皇之地推出“放心中介”呢?在其背后,有没有自身的本位利益诉求?能不能缴纳5万元信誉保证金是否成为评选的最重要条件? 与社会信用评定体系日益完善的国际惯例相异,国内盛行的企业信用评定,如“放心中介”、“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购物满意一条街”、“百城万店无假货”等等,其主体往往仍以政府为主。政府部门介入企业信用评价,实际上是以掌控的公权力和天然享有的公信力来赢取社会和公众的广泛认同,而无需像民间组织那样通过长期的客观公正地工作来积累自身信度的艰苦过程,当然也减弱了自我约束的动机和制约机制。于是,在部门本位利益的驱动下,许多政府机关热衷于这种评选活动,而且逐渐异化成把交纳评选费当作单一标准,于是“名优满天飞,家家都放心”的怪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挂着“中国放心食品质量推广品牌”这样漂亮外衣的劣质奶粉祸害全国的极端事例。这种以牺牲政府公信力为代价来获取部门利益的做法,无疑于竭泽而渔。 在市场经济里,只要有悖于市场规则的评选,都会受到市场的惩罚,最终被淘汰出局,政府部门也不会例外。“放心中介”光环逐渐黯淡,遭遇信任危机,对于呼唤政府淡出企业信用评定,回归管理本位,无疑具有警示意义。(稿源:红网)(作者:俞洲)(编辑:杨国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