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再续“婺绿”辉煌(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1日01:47 大江网-江西日报
图为婺源茶山

  赣、皖、浙交界处,有一块绿色的翡翠,那小桥流水边的徽派古建筑,那绿树掩映中的炊烟人家,那满目浓郁且无边的青翠,为这个地方获得了“最后的香格里拉”、“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美誉。这个地方就叫婺源。

  而在婺源,比“最后的香格里拉”的名声更响的,是“婺绿”。你只要一进入婺源地界,就可看见那环绕着一座座高山上呈梯田状的茶林茶园,把高山低丘装点成了一只只“青螺”。婺源绿茶历史悠久、遐迩闻名、品质优良。中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着“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婺源茶曾是何等的荣耀:“宋称绝品”,“明清入贡”;1915年,“协和昌”珠兰精茶,荣获国际“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婺绿”有着古老而辉煌的历史,“婺绿”养育着婺源人民。“婺绿”曾是婺源这个山区边界县的经济支柱产业,1976年,婺源第一个成为江西省年产茶5万吨的县,跨入了全国茶叶基地县行列。1994年,年产茶达12.23万担,茶园面积16.7万亩,茶叶提供的税收总额近千万元。当时,“婺绿”的茶业总产值达50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强。婺源成为名震四方的茶乡。

  然而到了1996年,茶乡的人们一觉醒来,发现“过去的旧船票”已不能登上“今天的新客船”了。原来,以前国家是采取统购包销政策,婺源茶叶“皇帝女儿不愁嫁”,专供出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婺源茶叶生产开始跌入低谷,市场萎缩,价位下降。人们形容当时的婺源,是“茶叶两头尖,三年两头要发颠”,感到晕头转向。

  市场经济就是这样无情:今天是消费者的王子,明天或许就沦为了消费者的乞丐。婺源人“在眼泪中终于明白”:要立即更新观念,投身市场,开拓进取,为“婺绿”争得生存之地,重续“婺绿”昔日的辉煌。

  怎么来再续“婺绿”的辉煌?靠什么来重振“婺绿”的雄风?婺源人痛定思痛:统购包销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婺源茶叶没有自己的品牌、名牌,没有自己的营销队伍、没有外贸出口权……

  婺源人清醒了。在醒得较早的人中,有一位叫洪鹏的,现在是大鄣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上个世纪末,有机食品这一消费新趋势刚在国际流行,洪鹏就迅速走进了发展有机绿茶、名优茶的行列,开始打造品牌、塑造形象。现在,他们公司拥有有机食品基地53个,定点茶叶加工厂60座,有机茶园总面积2.8万亩,连续7年通过欧盟有机食品监督认证机构BCS认证,并获美国NOP、日本JAS有机认证,每年有1850吨有机茶进入欧盟市场,占了欧盟市场份额的50%。

  也就是从发展有机茶开始,婺源茶业开始步履艰难地走出低谷,婺源绿茶开始有了自己叫得响的品牌。经过几年的努力,“大鄣山”这个响当当的牌子,成了“婺绿”中的佼佼者。“婺源茗眉”、“天香云翠”、“灵岩剑峰”、“清明丫玉”等品牌也在全省叫响。目前,婺源茶叶品牌已发展到20多个,11个品种获省级名优称号。品牌带来了生机,品牌带来了自信,品牌带来了效益,品牌让婺源茶业焕发青春。到2003年底,全县共有7个茶产品在国外获有机、绿色食品认证书,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两个AA级证书和5个有机茶产品认证的茶叶生产大县。

  取消统购包销之后,茶农一时间分不清“东西南北”,茶叶没了销路。为此,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发展自己的固定客户,就成了婺源的当务之急。婺源首先对茶叶体制进行改革,将国有茶厂进行改制,组成集团、股份制公司,或引进外商承包,或由个人收购。林生茶叶实业有限公司、清华鄣雾茶叶有限公司、金叶实业有限公司、鄣圣茶叶开发有限公司等机制灵活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给婺源茶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体制的改革威力无比,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茶农们学会了“不找市长找市场”。据统计,目前,全县经营茶叶年产值过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两家,500万元以上的有7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4家,50万元以上的有7家。一支支营销队伍组建起来,婺源有3000以上的人在全国各地搞营销,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城市设有30多家茶叶经销店,仅县城,过去卖茶叶的店面才一家,而现在已有茶叶经销门点107家,茶叶店面就占县城整个店面的25%。政府还融资2000多万元,建起茶叶专业交流市场。全国各地的茶商们闻讯蜂拥而至。大鄣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更是先行一步,一举拿到茶叶外贸出口权,为有机茶走出国门奠定了基础。从统购包销的桎梏中走出来的婺源人,发扬当年徽商的精神,既做茶叶买卖,又大张旗鼓地弘扬茶文化,甚至把茶馆开到了北京。婺源源发有机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根民,不仅开发出“清明丫玉”这个品牌,在县城设有茶叶商店,还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茶楼、茶文化博物馆。现在,全县的茶叶,已经完全通过婺源自己的网络和渠道,向省内外、国内外销售一空。

  婺源茶有着千年历史,老树也要发新枝、长新叶。婺源人清楚,要再续“婺绿”的辉煌,让“婺绿”这朵奇葩青春永在,就必须对“婺绿”不断注入新的生命。为着改变婺源只是个茶叶种植基地的面貌,县、乡相继开发出绿茶、花茶、蒸青茶、功夫茶、红茶等系列产品,在茶叶外形上,形成了眉形、扁形、针形、珠形、螺旋形和花朵形6大类。他们加大科研力度,先后筛选出有良性特征的51个品种(单丛),引进浙江、福建等茶树良种,改造茶园1600多亩,使得采茶期提前,茶叶的品质、色泽得到改良。还建起总面积达1700多亩的5个茶叶观光基地。现在,当你走在婺源的乡间小道或是山间小路上,抬眼望去,蓝天下,一畦畦、一园园的茶林郁郁葱葱,漫山遍野,令人陶醉。

  走出了“皇帝女儿”光环笼罩的婺源茶,借助旅游业的发展,拓展着自己的生存空间,捍卫着自己的价值。县茶叶领导小组、茶叶协会的相继成立,标志着茶叶管理体制渐趋完善。首届国际旅游节、首届婺源国际茶文化节等活动,让无数游客一睹了“婺绿”的芳容,也让“婺绿”进一步走向了街头巷尾,走进了广大消费者的心里。每到傍晚,一群群游客总要走进县城紫阳镇老区和新区的茶馆,品一杯清甜香茗,看一回茶道表演。游客们离开婺源,带走的,都是大包小包的“婺绿”。婺源人还挖掘整理出茶道,培训出一批又一批茶道表演队伍,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表演,使“婺绿”的名气在四面八方传扬。

  再续“婺绿”辉煌的战斗,让婺源茶业重现了往日的生机,茶农重现了“往日的欢乐”。去年,全县茶园面积恢复到13.27万亩,产茶4250吨,实现茶业综合产值1.2亿元,比前年增长12%,茶农人均增收40元。全县大、中、小茶叶初制厂和名优茶加工厂约400座,茶叶精制厂14座。浓酽的茶香弥漫在乡村、城镇。

  再续“婺绿”昔日的辉煌,这是每一个婺源人迫切的愿望,这是每一个婺源茶农发自内心的呼喊。现在,婺源人在市场上略有小胜,使得婺源成为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茶外销出口基地、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标县。然而市场经济可谓是风云变幻、奇异诡谲的啊!稍不留神,就会功亏一篑。县委书记邓少华说,茶叶生产,曾经有过占婺源全县财政收入三分之一强的辉煌,而现在在财政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值得一提。如今县里提出的口号是“以叶兴业”,也就是要重现昔日“婺绿”的辉煌,使其成为县里的支柱产业。县长余接成认为,不应该把“婺绿”这个名称,仅仅当成是一个茶叶产地的产品的统称。要不断发掘“婺绿”两个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作为婺源茶叶最大的品牌来经营。看来,扬威“婺绿”,是一场持久战、智力战。婺源人,可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出精兵,使绝招,走奇路,让“婺绿”香溢世界!(汪春萍本报记者邓伟平卓凡 大江网-江西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聚焦航班延误补偿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