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与毒枭谭晓林的最后对话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1日02:28 济南时报

  中缅边境线上有一条偏僻的小路,1993年,一个叫做“小四川”的青年人从这里出境,去了缅甸,第二年,他认识了一个做生意的年轻女人并成了她的助手,他的聪明、机敏和胆量赢得了女孩的心。他们随后迅速地结了婚。这次婚姻改变了这个操着一口四川话、只会修鞋打补丁的年轻人的命运,因为他妻子的父亲就是缅甸毒枭杨国栋。他不仅成了毒枭的女婿,也就此和毒品签订了终身的契约。在婚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他成为了金三角地区最年轻的毒枭之一。他就是谭晓林。

  1999年11月4日,云南、广东两省边防公安干警在一次缉毒行动中,在广州市郊发现了一个仓库,在仓库大门打开的一瞬间,令在场的所有缉毒警察终生难忘。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情报处处长刘晓晴告诉记者:“把门一推开,大家惊呆了,从地上一直堆到屋顶,目测可能有好几百箱冰毒。开始大家不相信,是不是冰毒?怎们可能有这么多?一抽验,抽验到的全是冰毒,而且有的纯度高达99%,现场554箱,一箱20公斤,当时就是11.08吨,当时在场的同志有干了几十年公安工作的老同志,头发都白了,说我快退休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毒品。”这起案件迄今仍被称为“世界冰毒第一案”,现场查获的冰毒总量相当于1998年全球查获冰毒量的总和。

  2001年4月20日,缅甸警方首次向我国政府移交国际级毒枭。当这名代号为71的案犯头上的黑巾被摘下时,在场的中方代表脱口而出:就是他。他就是被称为“中缅边境毒品走私第一枭”的谭晓林。

  2004年5月10日,也就是谭晓林被缉拿归案后的3年零20天,这名毒枭成为了死囚,昆明市中院一审判处谭晓林死刑。2004年6月20日,小雨。谭晓林在监狱里接受了央视记者的采访。

  罂粟花引出的罪恶

  记者:现在再让你回忆你在缅北地区的生活,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情景?

  谭:看到满山遍野的罂粟花,到了春夏,开满了罂粟花,就是这个感觉。看着大大小小的马帮拖着东西(毒品)走上走下,有的毒枭赚了几百万,上千万,自己很羡慕,看到他们未必有多大本事,就拼命往那个方面想,贪图暴利,就是贩毒的暴利。

  1995年8月,云南公安边防部门的缉毒警察第一次听到了谭晓林这个名字,当时他们查获了一批走私入境的海洛因毒品。当时的谭晓林已经在金三角地区建立了一个数十人的贩毒集团,从缅甸大肆向中国境内走私毒品。

  记者:1995年你把自己的家搬到了木姐镇,你离金三角核心区越来越远了,离中缅边境越来越近了。当时为什么要搬家呢?

  谭:不管你怎么做,感觉这个东西是违法的,还是见不得人的生意,在缅甸,木姐算是大城镇,正当生意多一些,而且也不引起警方和其他人注意。

  木姐镇是泛金三角地区新形成的毒品生产加工基地,在这里,谭晓林建立了一支200多人的私人武装,20世纪90年代后期,传统的毒品运输通道被大量截断,谭晓林希望能在贩毒通道上另辟蹊径,垄断中缅边境的毒品走私。

  记者: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缅边境上囤积的毒品大概是两吨多,很多毒枭想把毒品往中国大量运输,却做不到,但是谭晓林做到了,你的办法是什么?

  谭:做为一个毒枭,要有逃避警方的打击、逃避检查的办法,这些方面想了一些办法,比如像改装车辆。

  在中缅边境线,有一条小河,小河的这边是中国,对面就是缅甸。把毒品偷运过边境线很容易,但要通过我方的边检站将毒品向内地渗透却很难,与普通毒贩不同的是谭晓林找到了一个毒品走私突破口。

  六年贩毒两三吨

  记者看到了云南缉毒警方秘密拍摄到的取证资料,画面中的一家工厂就是谭晓林建立在昆明市郊的一个汽车修理厂,几名工人正在汽车水箱中焊接夹层,毒品在境外被藏匿进夹层后偷运入境。水箱藏毒是谭晓林最常用的运毒伎俩。

  刘晓晴:“为了使这个水箱感觉不是新换上去的,这个家伙非常狡猾,把新的螺丝用酸涂上,让它生锈,生锈以后看水箱是个旧的。每次运毒,谭晓林都会组织一个车队对运毒车进行掩护,而他自己则在境外遥控指挥。”

  记者:遥控指挥是不是使你更安全?

  谭:万一出什么事,不会触及到自己,也是个逃避打击的手段。

  记者:1999年7月到11月,你向广东运送毒品之间,前三次放了空车,你在考验什么呢?谭:投石问路,看看对这种车型这种办法,警方注不注意。

  记者:人们形容谭晓林经常用毒枭或毒王这样的词汇,从95年到2001年,你总共贩过多少毒品?

  谭:两三吨吧。

  记者:你自己如何评价这个数字?

  谭:觉得多,大。

  1995年8月至2001年1月,谭晓林先后9次走私大宗毒品入境。其中包括麻黄素3吨,海洛因2吨零57公斤,非法获取毒资共计人民币10几亿元。在不到六年的时间内,构建起了泛金三角地区对我国境内危害最大的贩毒组织,疯狂走私毒品的谭晓林也被我国警方列为了一号毒枭。

  毒弹和悔过信

  2000年,谭晓林走私的毒品量已占到了中缅边境毒品走私总量的60%,经过几年的贩毒积累,此时的谭晓林已成为缅北地区具有垄断势力的毒枭。

  拔掉这颗毒瘤势在必行。

  刘晓晴:谭晓林随时处于紧张状态,他的住宅周围不仅拦着铁丝网,而且都有武装人员在守卫,他走到哪里,前后都是武装人员陪同,他带的是一支勃朗宁(手枪),这是我们获取的子弹,一般第一发子弹压着一发毒弹,为什么压第一发,第一发是要致对方死命,他这个人随时保持着很高的戒备心理,随时防范。”

  记者:一个组织部队和枪支保护自己的人,心里一定是怕才这样做。

  谭:对。

  记者:你怕什么呢?

  谭:做毒这个行业在缅甸还是比较凶险的,在缅甸贩毒集团和贩毒集团之间相互妒忌,手里有了武器之后,自己力度大了。

  谭晓林配置的武装势力给他带来了暂时的安全,也给我国警方捣毁谭晓林贩毒集团带来了极大的难度。2000年初,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抽调17名尖兵组建了一支特别行动队,秘密展开了诱捕毒枭的“T”计划,“T”代表“谭晓林”。

  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副总队长郭天明告诉记者:“谭晓林这个人,他不轻易入境,还有,我们为了抓他,他四处打听,有什么风吹草动,他都非常谨慎。他也布置了很多暗线了解我们的情况,还有我们利用谭晓林好色,我们也想利用他这个问题诱捕他,但是都没有成功,他非常谨慎。”

  与普通毒枭相比,谭晓林不仅谨慎而且更为狡猾,在发现自己已成为中国警方重点缉捕对象后,他寄来了一封亲笔书写的忏悔信。

  记者:1998年的时候,你给中国政府写了一封悔过信,当时为什么写这封信呢?

  谭:感到警方注意我了,万一哪天出什么事,给自己留条后路。

  记者:这封信里你也承诺以后不贩毒了。

  谭:嗯。

  记者:但1998年之后,你还在大量走私毒品。

  最后的忏悔——做毒品生意,没义气,没人情,没情意

  谭:反正有一种侥幸心理,在那边做,你抓不住我的,有一种侥幸心理。2000年10月,公安部禁毒局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对泛金三角地区最大的毒枭谭晓林发出了红色通缉令,2001年1月,我国政府与缅甸签署了《中缅禁毒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时向缅方提出协助抓捕毒枭谭晓林。同年4月20日,缅甸警方在木姐镇成功抓获谭晓林,谭晓林也成为了缅方第一个移交给我国政府的跨境毒枭。

  谭晓林在缅甸落网后,境外大小毒枭蠢蠢欲动,由于谭晓林过于熟悉中缅边境毒品走私的内幕,有人想要在押解途中劫持或暗杀谭晓林。

  郭天明:“我记得那天是4点钟移交,最后3点50分的时候,突然我们接到一个情况,谭晓林的人用火箭筒和武装在途中从(木姐)警察局到国门这段路上要劫持谭晓林,要是劫持不了,就用火箭筒把警车干掉,最后10分钟的时候,那时候确实紧张,我马上把事先布置好的100个警力全副武装,从车上马上跳到国门两侧,他们看到了我们的阵容,起到了震慑作用,四点的时候,我们的警车从缅方向国门开过来。”记者:当时被缅甸政府移交给我国政府的时候,你头上戴着黑巾,心里最担心什么?

  谭:想到这辈子完了,走到人生的尽头了。

  记者:当时那个情形非常有意思。曾经从你身上获得利益的毒贩想要干掉你,而以前一直在缉捕你的警察正在保护你。谭:就是说做毒品生意,没义气,没人情,没情意,在这个道上,人的关心都是假的,可以说没人性,良知泯灭,这是我最深的感受。

  记者:从被缉捕归案到现在已经3年多的时间了,这3年时间里,不接触毒品的谭晓林,想的最多的是什么?谭:想的最多的就是自己为什么像一场噩梦一样,害人的事情,不该做的事情,为什么偏偏走上这个不归路?记者:听说你自己从来不吸毒?谭:不吸毒。

  记者:做了6年毒品,一口没沾过?谭:一口没沾过,不管少的也好,其他麻醉品也好,其他的都没吸过。记者:这是谭晓林做人的原则,还是毒品交易的游戏规则呢?

  谭:80%的毒枭都吸毒,大毒枭都吸毒的。

  记者:你不沾毒品,主要是怕什么?谭:沾了毒品之后,做事比较懒散,思想麻醉,思路不清晰。

  2004年5月10日,谭晓林在一审被判处死刑后,提出了上诉。

  记者:一审判处你死刑后,你还是提起了上诉。

  谭:怕,也还是留恋,觉得对生还是抱有一线希望。

  记者:根据我国刑法贩卖毒品50克以上就可以达到死刑的量刑,你贩卖的是2吨多,50克一份的话,可以分成4万多份。你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上诉有可能改变判决结果吗?谭:根据国家法律,罪大恶极,罪该处死,但还是希望得到法律的从轻处罚。

  记者:你以前曾经潦倒过,曾经富有过,在以前生活的各个段落中,你最留恋、怀念、珍惜的是哪一个部分?谭:珍惜的,我从一个比较贫寒的家庭,从很穷的一个穷小子到这个地步……

  记者:也就是说你最留恋的还是做为毒枭的风光的时候?

  谭:人都是自私的。

  记者:在接触毒品之前,你做过什么呢?

  谭:帮人家做鞋子,打布扣,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生活比较贫寒。

  记者:现在对当毒枭时风光的留恋,对你现在是一种痛苦吗?

  谭:是痛苦。那个事情是过眼云烟。谭:(毒品)是很残酷无情的东西,而且只要你沾了毒品,良知就泯灭了,发再多的财也没用,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天理。

  2004年6月25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谭晓林当天被依法执行死刑。

  2004年6月20日,在公安部第四次禁毒会议上,加强多边合作,打击金三角地区毒品走私被列为我国“禁毒五年计划”中的重点工作之一。(文图/据中央电视台)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聚焦航班延误补偿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