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回归“驻京办”的本来面目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1日03:34 新京报

  据报道,香港作家李纯恩日前撰文表扬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的善举。如在北京,没钱找酒店的香港阿婆可得到不计费用的接待,失恋的年轻大学生会被联络到家人后妥帖送回香港。丢掉旅行证件和钱包的香港游人怎么办?没关系。你也可以得到“驻京办”的一张返程火车票或机票,且这些费用没一分钱被记在特区政府的账上,所有对香港来京居民的资助,均出自“驻京办”工作人员自掏腰包设立的基金。

  反观内地政府一些组织体系庞大的“驻京办”,每天大多陷入对领导、名流和企业家的迎来送往上。除此之外,还要承担各种“派对式”的招商发布会、项目推介会、产品说明会。在某些“驻京办”眼里,跑“部”前进、公关联络、经济协作、餐饮文化才是他们的正事。如此一来,难免遇到进京群众需要解决困难时,却忘了自己的人本定位和为民角色这一本来的面目,久而久之甚至打起“官腔”、“拖腔”。事事以领导满意为宗旨,事事以招商引资为取舍,事事以项目服务为目标,是一些“驻京办”的指导思路和考核标准。笔者不反对“驻京办”的公关联络作用,毕竟地方政府需要与中央各部委形成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但一味陷入那种脱离群众的“应酬”和“接待”,不仅淡化了该机构的公共服务功能,还可能使“驻京办”成为当地政府在首都设立的非理性的,甚至是资源特殊的第二“行政中心”或“物资调配中心”,从北京那些越来越豪华的“酒店式”办事处中,我们就能看出其功能变异的端倪。

  其实,各级政府的“驻京办”既是政府窗口也是群众之家。这个“家”除了用于后勤服务,是否还可把它作为进京群众来访的“接待站”?作为替农民工与当地欠薪企业谈判的缓冲带?作为那些外来人员入托、入学难的“介绍所”?作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消防队”?同时改变服务观念,拓宽民本内涵,回归其本来面目,在信访、社会协调、解决外来进京人员的困难方面发挥空间更大,含义更广的价值作用。

  眼下,某些地方政府的“驻京办”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仅西南某省的地级市“驻京办”就有24家,如此人员、后勤包袱显然需要大量财政、人力资源支撑。若这些花纳税人钱的“驻京办”不能为公民着想,这个远离群众的“窗口”不仅会影响地方形象,也有损一级政府的公威和透明。

  虽然内地与香港有一定的文化差异,思维观念也不尽相同,但香港“驻京办”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内地政府借鉴的。比如向遇到困难的本地居民支付基本生活和交通费用,协助上访群众尽快返回其住所等。有必要的话,还可借助公共平台提供具体服务指南,如公民进京可得到的协助条件、范围,以及地址和紧急援助电话等。

  有一点可以想像,既然外交部门都能在海外为中国公民设立更多的“庇护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的“驻京办”成为群众的“连心桥”和“救助站”呢!

  胡安东(北京记者)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聚焦航班延误补偿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