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画里涛声梦里闻(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1日05:3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教堂(速写)

  张安治

  水天中

  20世纪前期的中国画家中,许多人具有深厚的诗文修养,如齐白石、黄宾虹、姚华、陈师曾……他们直接继承了传统文人画学传统,涂抹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曙色。

  与此同时,一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美术家在中国美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追溯传统,酌取新知,创作、教学和史论著述齐头并进,对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影响巨大。张安治先生就是其中一位重要人物。

  张安治(1911—1990)生长在江苏扬州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家庭里,自幼养成感受、鉴赏书画艺术的能力和高雅的艺术品位。17岁考入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西画班,在徐悲鸿、潘玉良、蔡任达、吕凤子、宗白华等先生指导下学习绘画和美术理论,选习诗词于汪东、吴梅诸先生。20岁从中央大学毕业,毕业作品《渔翁》参加了南京市美术作品展览。

  由于传统诗、画的长期熏陶,张安治一直对表现自然情境极有兴趣。从学校毕业后,他曾画过许多江南景色。

  1936年,张安治的油画《群力》参加了中国美术会第一届年展。这幅画所呈现的是他的艺术情致由清寂的孤独

  向现实的热情的转变。那些在强烈阳光下汗流浃背、同心协力的劳动者,体现出画家对现实社会状况的关切和明朗的乐观心境。其精神境界和绘画技巧说明,张安治已进入30年代最具实力艺术家行列。除了油画创作外,粉画也是张安治创作的亮点,数量少但质量高。20世纪30年代后期,时局的急骤变化牵动着全国艺术家的心,艺术家的心境以及他们的风格、样式,便随之出现变化。张安治这一时期的作品如油画《后羿射日》(1937)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人同仇敌忾的心情。在1937年的第二届全国美展中,它成为众人争看的作品。后来在各地展览,受到大后方抗日军民的热烈赞扬。

  八年抗战,张安治一直以画笔为抗日救亡服务。在宣传、教学的间隙,画了许多表现西南风物的油画、水彩和素描。这些画所包含的纯朴诗情告诉观众,由深厚文化传统哺育的艺术家,不会因强暴横逆而丢弃自己的精神追求。

  作于抗战初期的许多油画写生,流露出这位成长于东南城市的画家初睹西南雄秀奇峻山水时的激动。《阳朔晨雾》(1936)描写晨雾蒙蒙中的阳朔山川,《漓江秋》(1937)写明朗阳光下的漓江沿岸山峰,《绿荫》(1938)则以流畅的笔法画出碧绿的草地、溪流上的人行木桥、中景的树林、远处的山峰。一切都显得那么清静。

  水彩画是他三四十年代作品的重点。其中有完整严谨的水彩画,也有疏简潇洒的铅笔(炭笔)淡彩,它们的共同点是淡雅空灵,意境悠远。

  20世纪40年代前期,张安治在四川工作。他在四川青城山、灌县、都江堰等地作了许多写生。1946年,张安治赴英国访问、研修。在广泛涉猎中外美术名迹、深入研究艺术史的同时,作画不倦。他描写英伦宁静的自然和古老的建筑,细致入微地传达出英国所独有的人文气氛。《海德公园之秋》(1946)以疏淡而温暖的色调,简约而自由的笔致,写出园中烟水苍茫的秋色。他画英国人引以为傲的绿草地,画幽静的林荫道,画从山顶远眺城市,画海滨风色,随心点染出开阔敞亮的海滨景物和消夏的英国人。在一批苏格兰写生中,可以看到高耸入云的教堂和“西风残照”中的神殿遗迹,是如此古雅和庄严。旅英期间,张安治应邀在伦敦、谢菲尔德、贝尔法斯特、剑桥、伯明翰等城市举办了绘画作品展览。

  50年代以后,张安治绝大部分时间在北京生活,先后在政务院典礼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在美术史研究与教学方面投入越来越多。绘画创作方面,其重心逐渐移向水墨画,但水彩和速写更显老到。古城北京新貌和北方名胜古迹,是他描画的主要对象。他常常将视点移向北京园林,从1935年的《匡庐松》到《松树》(1947)、《公园之晨》(1954),从1928年的《古塔》到50年代的《故宫角楼》,给我们展现了一条脉络清晰的文化、审美发展路向。

  他并不是不关注时代风云,在人物、动物、花卉速写中,留下了许多时代的印痕———大炼钢铁的场面、红旗招展的水库工地、群英会主席台、社办工厂车间劳动场面、乡村集会……而在《院落与标牌》(1960)速写里……对于大跃进时期一天之内出现如许社办单位的事实,既非赞美,也非讽刺,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艺术史家敏锐的历史眼光。

  1964—1978年间,是张安治先生绘画创作的空白期。和大多数中国艺术家一样,艺术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他以“图书半架余生足,检讨千言自觉迟”自嘲。聊以自慰的是他可以继续做诗。他的老友为他的诗集作序,有“以画表象,以诗寄怀”之说。从青年时期到晚年,他的绘画与他所历所思相谙相合,画与诗构成他的心路历程脉络。张安治的作品为数不多,但这些作品绝无应制赶场之作,而是一个学者的跋涉和思绪的产物。他有诗述其艺事曰:“画里涛声梦里闻”———这些精致的绘画作品,是这位清迈高超的学者内心涛声的连缀。

  《人民日报》 (2004年07月11日 第八版)
普陀山一景(油画)

  张安治
青城山中(油画)

  张安治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聚焦航班延误补偿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