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海上丝路:蔚蓝世纪再远航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2日08:33 南方日报

  海上丝路:蔚蓝世纪再远航

  徐闻——始发古港绘新蓝图 阳江——南海一号改写历史 广州——千年大港长盛不衰

  核心提示

  在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广东写下了最灿烂的篇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曹操的诗来形容小岛环抱的徐闻古港,再恰当不过。而这里,是中国海上丝路最早的始发港。

  西域丝路上的敦煌飞天壁画记载着千年传奇,而位于海上丝路要地阳江海域的宋代南海一号沉船,则如远古绝唱,人称“海上敦煌”。

  作为中国海上丝路发祥地和千年第一大港的广州,随着“和平方舟”的到访和“哥德堡号”即将来临,她的海上丝路更是延续至今……

  海上丝路是沟通中外贸易和文明的重要通道。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明的延续,徐闻古港将建成具有汉代特色的仿古港城;南海一号遗址将投资1.6亿元建成广东海上丝路博物馆;广州也将恢复重建“十三行”,把秦代造船遗址、光塔和古港等打造成“海上丝路旅游线”。

  时空透视

  千年不老的辉煌

  孤烟落日,黄沙滚滚,低吟的驼铃回响着世界商贸史上最古老最动人的乐章:这是著名的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几乎是在同样古老悠长的历史时空,距大漠驼队千里之遥的南中国海面上,古老的船队也在书写着同样的辉煌:这是以广东为主要发祥地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

  自1887年德国学者李希托芬首次正式使用“海上丝路”名称以来,几乎举世公认:是“沙漠之舟”和“沧海之舟”共同承载了中国两千多年对外交往的厚重历史。

  是广州,是镶嵌在南海沿岸的众多古港,似群星璀璨,编织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千年不灭的辉煌!

  沧海桑田,涛声依旧。古老的船队已成为历史的回响,覆盖着红树林的徐闻旧港也不复当年的喧哗,但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是如此厚重,从五里乡古汉墓出土的“万岁”瓦当、琉璃玛瑙,到阳江“南海一号”沉船大量的无价宋瓷,从广州南越王墓、秦汉船台遗址、“西来初地”、光塔寺、波萝庙、十三行,到饶平柘林古港的“红头船”,仿佛都在默默地述说着曾经的艰辛和辉煌。

  积淀的当然不仅仅是锈迹斑斑的历史。毫不夸张,是两千多年的海上丝路,从根本上影响了广东乃至中国的历史进程;是两千多年的海上丝路,赋予了广东有别于内陆的海洋文明的特质;是两千多年的海上丝路,塑造了广东人敢为天下先、重商务实、开放兼容的精神品格;是两千多年的海上丝路,把今天的广东再次推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潮头浪尖。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海上丝路不仅是贸易之路,它同时还是“对话之路”,是涵盖了海上交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科技、移民文化等丰富内容的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流之路。以海上丝路为纽带,印度的哲学、佛教、中东的伊斯兰教和西方的基督教、美术、音乐、舞蹈、数学、物理学、医学和西洋器物等,先后登陆广东,并有机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而中国的儒学、中药中医、工艺美术和科技发明等,大多通过海道尤其是广东向域外传播、辐射,对激活欧洲文艺复兴、打破东西方的文化隔膜,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蔚为壮观的华侨文化,则直接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桥梁。广州及广东沿海的一些古港都是早期华人向海外移民的始发港,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有3000多万,其中广东籍的就占了2/3强,他们以广东方言和广东民俗为标志,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广东华侨特色文化,并在岭南文化的形成中留下了深深烙印。言及广东华侨对中国改革开放所作的巨大贡献,海上丝路是不能被忘却的。

  从康有为、梁启超到黄遵宪、容闳、孙中山,从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到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急先锋,这一切出现在广东绝非偶然,它是根植于广东海洋特质文化沃土的产物,集中地体现了广东人精神品格中的文化精髓,而这一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就来自海上丝路的万顷波涛。是“大河如扇广开网脉,异风奇巧八口往来”的豪迈,锻造了广东文化的开放、务实、多元和兼容;是海上丝路的惊涛骇浪,造就了广东人敢闯敢拼、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是“开风气之先”的文明碰撞,赋予了广东人更加远大的眼光、更加开阔的胸襟。这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在2005年瑞典“哥德堡号”商船重走海上丝路抵达广州前夕,据悉,有关方面及专家学者正奔走呼号,为中国海上丝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努力,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善事。海上丝路是广东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人类海洋文明的骄傲。海上丝路的主要发祥地在广东,主要港口在广东,深入发掘和弘扬光大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转化为推动当前社会进步的强大文化力量,是我省文化大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世界的大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命运是相通的,海上丝路精神不死!

  记者目击

  连天浪静长鲸息 映日帆多宝舶来

  徐闻古港——

  最早始发港口重聚世人目光

  从徐闻县城出发,往偏西南方向走10多里,便是雷州半岛最南端的胺尾湾。湾东的岬角是今天大陆通往海南岛的粤海铁路火车轮渡码头,码头西侧的五里乡二桥、南湾、仕尾附近的港湾,即为公认的海上丝路最早始发港——徐闻古港。

  沧海桑田,泥沙淤积,千年古港已不复当年的英姿,但从地图和周边地貌看,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海上丝路始发港,徐闻古港确实不失为最好的选择。该港湾地扼琼州海峡,濒临北部湾,是当时航海技术较为落后、船只必须靠岸行驶的历史条件下前出南海的必经之地,而离岸不远处的海面上,3座对峙的小岛环抱(史称“前临海,峙三墩”),浑然天成,无异于挡风阻浪的天然屏障。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有关专家学者开始对古港遗址和附近的大量汉墓群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出土了大量汉时期的建筑用品板瓦、筒瓦,乃至珍贵的“万岁”瓦当、铜质龟纽十字格“臣固私印”等重要文物。在五里乡二桥村附近出土的还有琥珀、玛瑙、水晶、琉璃等显见为海外的物产,为徐闻古港的历史定位、规模、形制提供了有力佐证。日前记者在二桥村采访时,沿路仍不时能捡到“秦砖汉瓦”的碎片,依稀可见远去的历史背影。

  据考证,由徐闻起航的丝路航线大约是:入北部湾后沿海岸经越南、柬埔寨、泰国,入暹罗湾西部的丹那沙林登陆,然后沿江而下,进入孟加拉湾,西行至印度的南海岸,转斯里兰卡,来往航程不下10000公里。而见诸古籍的民谚“欲拔贫,诣徐闻”,也从一个侧面佐证秦汉时期的徐闻确为商品集散地,市贾较一般地区繁荣。

  魏晋以后,随着对外贸易重心的转移和新航线的开辟,徐闻古港逐渐式微。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徐闻古港再次聚集了世界的目光。

  南海一号——

  瓷器古船无价堪称“海上敦煌”

  今年5月,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学家吴京在阳江考察“南海一号”出水文物时惊叹不已,直呼“南海一号”将改写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史。吴京说:“‘南海一号’最具价值的东西有两样,一是瓷器,二是古船。之前,这种船只在史书上有记载,人们尚未见到实物。‘南海一号'古沉船是迄今为止走出史书摆在世人面前的中国古代远洋货船文物。”为此而激动的显然不止吴京教授一人,北京一位瓷器鉴定老专家面对这些出水文物,两手发抖,浑身冒汗,直感叹:“搞了一辈子文物,从未见过这么多的瓷类珍宝,连听都没听说过!”

  在这些曾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出水文物面前,记者同样感受到深深的震撼,不仅为那些今天看来仍精美绝伦的宋代瓷器,更为它们所传递的远古文明的气息,为令人荡气回肠的海上丝路的漫长历史。

  “南海一号”为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于阳江海域的宋代沉船,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文物储存最多的远洋货船。据初探,整船装载文物约有5万至8万件,相当于一个省级博物馆的藏品量。目前已打捞出水的约有4000多件,多为价值连城的国家一级文物,包括瓷器、金、银、钢、铁等器皿,其中以瓷器为多,来自当时全国几个主要瓷窑,品种达30多个,集中地展示了宋代我国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沉船为刀形船底,属典型的远洋货船,沉没地点在海上丝路主要航道上,沉船附近的阳江大澳其时为重要中转港……从这些历史资料分析可判定,“南海一号”是海上丝路事业的殉道者之一。

  “南海一号”为深入揭示我国海洋文化史、交通史和海上丝路史提供了活生生的史实,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著名文化学者黄伟宗教授称之为“海上敦煌”,不无道理。

  据悉,为确保文物安全和合理开发利用,今年初广东省人民政府已同意立项,财政拨款1.6亿元,在阳江市海陵岛建设广东海上丝路博物馆。

  黄埔古港——

  领航商潮千年缔造不老神话

  继1991年联合国海上丝路考察船“和平方舟”访问广州,一艘曾于18世纪3次来过广州、在东西方经贸文化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瑞典沉船——“哥德堡号”,经重造后将沿着古老的海上丝路于明年再次抵达广州黄埔古港。历史在广州复活,她从远古的海上丝路走来,领航商潮,独占风骚,创造了两千多年中心大港长盛不衰的东方神话。

  广州在三国之前称为番禺,而番禺在秦以前已形成都会。《汉书·地理志》载:“处近海,多犀象,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一都会也。”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发现的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原支的非洲象牙和西亚银盒,说明早在南越国时期,广州就已通过东南亚、南亚的海路,与西亚、非洲等地有了交通贸易往来。秦汉以后广州逐渐成为海上丝路的第一大港,至唐宋时走向鼎盛,成为我国最大的港口,为世界著名东方大港。元代五口通商后广州一度有所衰落,但丝毫不影响其在海上丝路的重要地位。明、清时广州重拾中国第一大港的“桂冠”,而且由于明朝中叶后实行“海禁”,惟允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广州成为惟一对外进行商贸文化交往的港口。今日广东,外贸出口占全国1/3,广州仍然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对外贸易大港。对广州来说,海上丝路从来就没有成为历史!

  徜徉在广州街头,两千多年海上丝路留下的烙印俯拾即是: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光塔、怀圣寺、十三行、西来初地、清真先贤古墓、南海神庙、沙面西式建筑群,等等。近年来,广州关于海上丝路的研究持续升温。采访中,有关专家学者建议,在城市规划方面,应突出广州作为海上丝路发祥地和中心港口的特色和品位,不仅要在一些标志性建筑的外观设计上体现出来,重点恢复重建“广州十三行”,把秦代造船遗址、光塔等打造成具有广州特色的“海上丝路旅游线”,同时,还可以广州为龙头,捆绑有关海上丝路港口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专家说法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

  广东海上丝路贡献有“五个最”

  广东对海上丝路的贡献可概括为“五个最”:第一,最早的始发港在广东,即徐闻古港。有史为证,海上丝路和陆上丝路几乎是同步的。这一发现把中国的海上贸易史往前推了一千三百年,说明中国早就是海洋大国。第二,年代最齐。从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到宋元明清,广东海上丝路的链条没有断裂过,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第三,港口最多。以广州为中心,东起饶平、潮州、澄海、汕头、汕尾、惠州、东莞、深圳(包括香港)、珠海、澳门,西至台山、阳江、电白、徐闻、雷州、遂溪、湛江,其港口在不同时期都曾经是海上丝路始发港或中转港。第四,线路最长。主要指两方面,一是航线长,最远航程达14000多公里;二是指海陆交汇点最长,如南雄的珠玑巷、乐昌和龙川的旧佗城等,都是海陆丝路的对接点或通道。第五,文物最多。其中以广州为甚,足可证明广州是海上丝路千年不衰的东方大港。广东海上丝路文物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南海一号”,它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保持最完整、文物储存最多的远洋沉船,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故我把它称为“海上敦煌”。

  书记观点

  阳江市委书记林华景——

  利用“南海一号”打造海洋文化

  记者:如何评价“南海一号”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林华景:“南海一号”是一部横跨千年的对外贸易史、航海史、陶瓷史、造船史。国家文物局一位负责人曾说,“南海一号”的考古发现,必将进一步完善甚至改写海运史、陶瓷史。它同时证明,至少从宋朝开始,阳江已经成为海上丝路重要的中转港、补给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阳江海域是海上丝路的主要航道之一,但因其海情险恶,又有“南中国海的百慕大”之称,“南海一号”沉船在阳江海域发现是不奇怪的。

  记者:阳江能为“南海一号”做些什么?

  林华景:阳江一直不遗余力地做好“南海一号”的有关工作。搞好“南海一号”的打捞考古、建设海上丝路博物馆、整理研究挖掘出来的文物,这些重大任务都与阳江有密切关系,我们意识到肩负的重任,将继续全力以赴。

  记者:作为濒海城市,阳江的文化建设有何特点?

  林华景:阳江市去年提出建设文化名城,着力点有两个:一个是海洋文化,一个是宋代文化。这两者其实密不可分。“南海一号”则集中体现了海洋文化和宋代文化的特征。阳江海洋历史文化的支撑点还有大澳古港、渔家文化、宋太傅墓等。发掘、整合和利用好阳江的宋代历史文化遗产,打造阳江现代海洋文化,对此我们有足够的信心。

  徐闻县委书记黄心强——

  建设仿古港城再现汉朝风貌

  中国海上丝路最早的始发港在徐闻,这是徐闻人的光荣与骄傲,也是广东人的光荣与骄傲。怎样充分挖掘和合理开发使用这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当地党政部门应负的责任。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对徐闻古港的探秘,我县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尤其是近年海上丝路文化升温、徐闻最早始发港地位被确认以来,我县在继续扩大遗址考古成果的同时,还加大宣传、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力度,取得了相当成果。

  借文化大省建设的东风,我们决心继续擦亮徐闻古港这块品牌。初步考虑是:以古港三墩岛、古井、沿岸汉墓群和港口作为一个整体规划,把海上丝路始发港建设成为具汉代特色的仿古港城,再现汉朝的人文风情和社会风貌,以展示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海洋文化色彩和旅游观光价值。当然,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挖掘最早始发港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核,弘扬其“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旗帜,激发作为始发港后人的自豪感、荣誉感,使之成为推动今日徐闻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

  海上丝路古诗摘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刘禹锡《南海马大夫……》

  大海吞东南,横岭隔地维。

  百国共臻奏,珍奇献京师。

  ——韦应物《送冯著受广州署为录》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屈大均《广州竹枝词》之四

  货通狮子国,乐奏粤王台。

  ——韩愈《送郑尚书赴南海》

  千门日照珍珠市,万户烟生碧玉城。

  山海是为中国藏,梯航尤见外夷情。

  ——程师孟《题共乐亭》

  总策划 杨兴锋 李钟声

  撰文 本报记者 王进江 张建明 蔡日锦

  通讯员 邓永鸿 欧阳光仅

  摄影 本报记者 张建明 符超军

  通讯员 马文荣 邓永鸿 李云

  图:

  广州怀圣寺见证海上丝路历史。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珍贵宋瓷。

  “南海一号”打捞现场情景。

  海上丝路最早始发港——徐闻古港遗址。

  林华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北京暴雨阻塞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