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薛善夫太阳系起源新论点再次被证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2日09:01 光明日报

  通讯员 杨振华 记者 潘剑凯

  本报讯3月15日下午1时(美国东部时间),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在太阳系发现一颗绕太阳旋转的新天体,取名为“塞德娜”。“塞德娜”离太阳的距离比冥王星还远30亿公里,大小约为冥王星的四分之三。于是,科学界爆发了一场有关它究竟是太阳系第十大行星还是仅是一颗小行星的激烈争论。

  当众多的科学家还在为此争论不休的时候,西子湖畔的一位老人却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发现的进展。不久前,这位谨慎的教授终于欣喜地告诉记者:“‘塞德娜’的发现,又一次证实了我的太阳系起源理论。”他,就是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副教授薛善夫。事实上,距离薛善夫正式发表论文提出他的“太阳系起源新论点”,已经有二十年了。2001年,薛善夫收集已发表的七篇论文结集出版了《太阳系、地球和生物的起源与演化七论》一书,他的许多观点都可在该书中找到。

  太阳系有许多特征,行星质量径向分布即是其中之一。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质量径向分布是中间巨行星(木星、土星)质量大,两侧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和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质量小。一种科学的太阳系起源学说对它就应该能够给予合理的说明。据薛善夫介绍,解释这种现象一般常用化学分馏理论,认为类地行星距离太阳近,温度高,气物质全部挥发掉,冰物质也基本上挥发掉,剩下的绝大部分为土物质,所以质量小;在巨行星区保留了全部物质,所以质量大;远日行星区离太阳远,太阳引力弱,使部分气体物质逃逸掉,所以质量小。由此产生了三类(组)行星,中间行星质量大,两侧行星质量小。薛善夫认为,单纯靠化学分馏理论来说明行星质量径向分布特征是不够的。例如为什么地球外侧的火星的质量比地球小?为什么在天王星外侧的海王星质量比天王星大?行星也不发光,为什么在卫星系统中也是中间卫星质量大,两侧卫星质量小?为什么在行星光环中也是如此?

  1983年、1984年和1988年,薛善夫在国家权威刊物《天体物理学报》上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定量论证了行星(卫星)是经过星云环形成的,提出了星云环形成特征是级式分裂、环体物质中聚,合理地解释了太阳系一系列特征,解开了太阳系起源这一难题,也合理地解释了行星、卫星甚至行星光环质量径向分布的规律。环体物质中聚即星云环物质向星云环当中的环形轴部集聚,它同球体物质中聚类似,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薛善夫在上述论文中,从环体物质中聚论点出发,推测出在太阳系各系统(行星系统和四个大的卫星系统)星体质量径向分布曲线图的“两端之外和较宽的环缝里”等部位(对行星系统来说就是在太阳与水星之间、谷部和冥王星外侧)去寻找太阳系内还未被发现的一些小天体或环体。

  从薛善夫提出新论点、做出推测以来,他的理论推测不断得到证实。近些年来,在太阳系新发现许多环体、约50颗新卫星和一些小行星都在薛善夫的理论推测部位之中,包括1985年美国“旅行者2号”宇宙飞船在天王星与天卫五之间发现了10颗小的新卫星和十几个新的光环,1998年4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天文学家又在天卫四的外侧发现了两颗小天卫。而这一次美国在冥王星外侧发现了比冥王星小的新天体,又再一次地证实了薛善夫的理论推测。

  对薛善夫的观点,中国天文学会原理事长、北京天文台原台长、中国天文学家李启斌研究员认为:“浙江大学薛善夫提出太阳系天体形成过程中呈现级式分裂的过程,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概念。所导出的结果可以从观测事实中找到某种证据,因此是一个有意义的成果。”不少专家认为,薛善夫的这一太阳系起源理论自提出以后,一直得到不断的证实,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与哲学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我国太阳系起源理论也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北京暴雨阻塞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