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把巨大的问题放进小小的李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2日09:30 南方都市报

  复活历史

  何大草(小说家)

  岱峻是我朋友,相交十年,坦率说,我没想到他会写出一部《发现李庄》来。在我印象中,他好美食、好山水,遍地搜好书,到处逛庙子,还在钢筋水泥的屋顶造园林。当然,他也写文章,走闲适、恬淡的路子。但我显然夸大了岱峻的恬淡,读完《发现李庄》,我发现了他的雄心壮志。陶潜说,“刑天舞干器,猛志固常在。”猛志其实一直都在那儿,只是他不说。他把雄心放入耐心,把目光投向微观,把研究变成扫帚和篦子,等我们一觉醒过来,李庄已经不再是李庄,“李庄”成了中国文化版图上一个闪亮的符号。

  25万字的《发现李庄》写得很扎实,我可以想像,岱峻几年的艰辛与毅力。差不多可以说,他下的功夫,是把田野考古和案头研究绑在一块儿做。面对苍茫乡野与湮没的历史,徒有想像是无济于事的。在学问一途,按胡适的名言,是“拿证据来!”在《发现李庄》中,证据处处可见,有文字回忆、书简往来、口述记录、照片手迹……数以千计,而经他翻阅而没收入书中的,一定更为浩繁吧。拿着这样一部厚实的书,我第一的感受,是兼有信服和佩服。至于阅读的感受,则是惊讶和惭愧。

  我们说到对历史的无知,常用“余生也晚”作借口,在这个机智的自嘲下,很多记忆就被毫不吝惜地遗忘了。讲到万里长江,我们首先想的是上海、南京、武汉,也许还有重庆和三峡,大概不会留意到李庄;提起抗战八年,自然会书写百团大战和台儿庄大捷,却很少追索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中华文化的命脉是如何薪尽火传的?《发现李庄》的价值,就是把这个巨大的问题放进小小的李庄,就像历史曾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把傅斯年、李济、童第周、董作宾、梁思成、林徽因放进这个偏僻的乡镇。岱峻的回答,是平实地叙述,在密如针线的细节中,复活一个时代的光荣和梦想。

  流亡、贫病,是那个时代日常的存在,即便是恬静的李庄,也无法完全安妥忧世伤生的人们。活下去,首先就是艰辛的。传说中的林徽因,永远是翩翩的佳人,而李庄的林徽因,是吃尽当光、卧床不起的病人;梁思成的兄弟梁思永胃病、肺病并发,就连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也常以藤藤菜和稀饭度日。常识告诉我们,贫病会让最强健的身体坍塌,稀饭也撑不起一张平静的书桌。这之外一定别有东西支撑着他们,不仅活下去,而且放出异样的光芒来。这就是信念、责任、尊严和骄傲,还有源自惺惺相惜的同情与互助。读到傅斯年为梁家兄弟写的救济申请,还有林徽因致傅斯年的答谢,那种恳挚与坚忍,会让我在感动中沉默。很难确切地解释什么是“精英”。现在流行把神还原为人,说到精英,最便当的说法是,精英也凡俗。话当然是对的,精英的确也凡俗,但精英毕竟是精英,是黑夜里的火种,大厦中的梁柱,《发现李庄》是对我们民族精英的再一次发现:在最艰难的时间和地点,他们是怎样地活着?

  大师谢幕、精英匮乏,《发现李庄》是发现、复活,也是恋恋的挽留。但时间就像李庄边的长江水,挽留不住。我听到的,只是挽歌。

  图:

  《发现李庄》,岱峻著,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版,29.00元。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北京暴雨阻塞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