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衔接”是事业单位改革成功的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02:33 人民网

  网友:马龙生

  近日,有关事业单位进行体制改革的新闻又多了起来。先是有报道说,广东省教育厅日前公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讨论稿)》,明确提出高校全面推行聘任制;之后,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相关通知,要求江苏各事业单位逐步推行“职员制”,并取消国家干部称号。7月8日,又有报道,黑龙江省中小学将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33万多名教职工将彻底告别“铁饭碗”。

  近年来,就全国范围来说,事业单位改革几起几落,始终难有根本性突破。多年的体制惯性,形成难以逾越的观念壁垒;多年的僵化机制,使事业单位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多,工作效能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有一些事业单位,事实上还在发挥着行政附庸的作用,多重身份集于一身。国家干部的身份,更加强化了这些单位“不是政府的政府”理念。各地推出的事业单位改革举措,虽然有些已在逐步推进,有些还仅仅是讨论稿,但从其基本精神来看,对现行体制形成的突破已非常明显。

  体制突破的精髓在于:一个“聘”字,消除了事业单位实行了多年“体制内”的国家干部与“体制外”的聘用人员的界线,没有了以往国家干部养尊处优,聘用人员累死累活现象。各地的改革如能成功,在“被聘者有岗,无聘者无岗;按岗位计酬,按考核加薪”的新体制面前,进入体制、混个职称吃一辈子,怕是再也没有市场了。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在谈到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的体制保障时曾说过:“就是要建立新型的法人治理结构、竞争性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我觉得,以上各地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

  不可否认,新一轮的事业单位改革成功与否,依然具有很大的悬念与变数。

  理性地说,人们都认为这样的改革是“早该如此”。但是,在涉及到切身利益、没有看到改革成效时,人们又或多或少地会有担心和疑虑。不少人从切身利益的角度担心,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靠“熬年头”好不容易得到的职称、待遇,就因为身为“过渡一代”,就活该成为历史的牺牲品?还有些人可能会担心,目前多数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本来就不高,如果没了干部身份,让中小学教师也像打工仔、打工妹一样,还有多少人想去从事这项工作?教育界有什么条件可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尽管这样的担心,还少了一些“未来进行时”的前瞻性,但我认为,事业单位改革的话题重又热起,证明这样的改革已非常紧迫。改革需要当事者的理解与配合,可是改革的成本也不能全部由“过渡一代”来埋单。因为改革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新体制的建立,从现状走向这样的新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几十年的历史无法割断,需要平稳过渡。因此,我以为这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的新旧交替,是否能够严丝合缝地衔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2004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