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二○○四年第十六期关注:治理“白色污染”(一周视线)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05:01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海:“3分钱工程”变废为宝

  本报记者 曹玲娟

  谁污染谁负责

  “3分钱工程”应运而生

  7月9日上午10时,保洁工人李士明正忙着冲洗早上送来的一次性饭盒,简单处理后,放到大袋子里整齐排好。从2000年开始,李士明就从事清洗塑料饭盒工作,登记每个回收点送来的饭盒数目,到一定时候,就把这些常人眼中的“垃圾”转到更大的中转站去,最终,这些饭盒被送到再生利用工厂。这个负责上海黄浦区9个街道的中转站,现在每个月平均能收到30万只左右的塑料饭盒。

  为什么能收集到这么多“垃圾”饭盒集中处理?主要得益于上海市推行的“3分钱工程”。

  2000年6月14日,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国际上通行的“谁污染,谁负责”的环境管理原则,从2000年10月1日开始,由管理部门向生产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厂家按每只收取3分钱的污染治理费,作为回收利用的经费。其中,1分钱是支付给回收者的劳务费,1分钱作为运输、管理和执法的费用,还有1分钱则用于处置这些回收的废弃物。

  位于昆山的上海保绿公司,做的就是专业再生利用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工作。全上海约95%回收来的塑料饭盒,最终被送到这里,加工成塑料再生粒子。每吨塑料饭盒能够制成约半吨塑料再生粒子,最终可以制造成各种再生塑料产品,包括鞋跟、时钟外壳等。

  “一开始,回收网络不健全,机器每天‘吃不饱’,公司亏本。现在,我们已经达到70%的合理回收率,从去年开始,保绿公司开始盈利,预计三四年内能收回投资成本。”公司经理黄隆滨介绍。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上海共回收一次性塑料饭盒6亿多只、再生塑料原料2200吨左右。

  垃圾成了俏商品

  回收利用网络效应初显

  建立了有效的回收利用网络,一次性塑料饭盒便成为一种可利用的再生资源,随之而来的是“白色污染”大大减少,回收利用治污染的“3分钱工程”效应初步显现。

  以往,上海的黄浦江、苏州河、铁路沿线等处,“白色污染”非常严重。“严重的时候,饭盒在水面足有半米厚。”在苏州河旁,负责打捞水面垃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负责打捞水面垃圾的保洁队队长介绍,苏州河的3个点以前每天能捞到体积足有40多立方米的饭盒,这几年至少减了七八成。

  垃圾成了走俏商品,乱丢乱扔现象也随之逐步减少。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的工作人员说,以前这里是白茫茫一片,风一吹,塑料饭盒飞得到处都是,连填埋场周围的排水沟都堆满了。现在,塑料饭盒在垃圾填埋场很少见。在城乡交界“三不管”地带的浦东高桥、川沙等地,如今在外资企业的带头回收下,周边市民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每月塑料饭盒回收量大幅度增长。在上海火车站的周边地区,尝到“甜头”的回收者,甚至出现了几家“抢”一个垃圾桶的现象。

  上海环卫局废弃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坦言,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回收者1分钱的劳务费并没有完全保证,很多时候大的塑料饭盒0.75分,小的0.5分,但相对于以往,回收者的积极性已然大大提高。

  经济杠杆发挥作用

  治污寻求“动力机制”

  垃圾成为商品,关键是经济杠杆发挥了作用。早在2000年《办法》出台之前,上海有关部门进行了五六年的调研,具体措施却一直没能确定。问题主要是:选择禁止还是回收。

  对于“白色污染”,很多城市曾全面禁止,但程度不同地出现禁而不止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纸制饭盒和可降解饭盒成本太高,短时期内难以大量推广;另一方面,纸制饭盒耗费林木资源,易渗油、渗水,回收再造纸需添加特殊的设备。降解塑料餐具受空气、阳光、水、微生物等影响制约,在不同环境下降解效果不尽相同,加之含有塑料,随手丢弃仍会带来白色污染。

  如今,在上海共设置了20多个“禁白区”,外滩、公园、码头、机场等地完全禁止“白色污染”,其余的区域实行回收并逐步禁止。上海实施的是既有禁止又有回收的路线:按照“源头控制、回收利用、逐步禁止、鼓励替代”的原则,“3分钱工程”使整个物流和资金运转起来,形成良性循环效应。

  上海废弃物管理处负责人认为:“这种回收机制,没有占用国家任何资源,既保护了各方面的利益,又缩小了塑料饭盒与纸制饭盒等的价格差距,走的是一条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据了解,上海还将分步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加快形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动力机制”。

  让环保对接市场

  倪光辉

  全国一年要使用超过100亿只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着实令人瞠目,进而令人深忧。上海市实施的“3分钱工程”,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环保产业,利用经济杠杆解决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禁止难、回收难的问题,走上了良性循环的治理之路。

  通常认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是垃圾,是“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上海“3分钱工程”培育了一条废弃塑料回收、处置、利用产业链,带来了三大变化:首先,每生产1只,生产者要付费3分钱,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的生产得到了抑制,生产者的环境责任意识得到了强化;其次,有了专门的处置经费,企业的效益有了保障,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成了走俏的再生资源;第三,有了“1分钱”的回收鼓励措施,社会上的回收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还增加了就业。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之所以被乱丢乱弃、产生巨大危害,回收利用不到位是一个主要原因。各地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禁而不止的事实证明,只靠“禁”这一手,环境改善并不明显。从回收利用这一点突破,上海市政府部门没花一分钱,破解了多年的老大难,好就好在用“动力机制”促环保,使环保对接市场有了可操作性。

  《人民日报》 (2004年07月13日 第二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2004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