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学发展观:时代的呼唤(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08:38 光明日报
  ——《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篇》大型科普展览掠影及讲解词摘登

  编者按

  由中宣部、中央精神文明办和中国科协联合举办的《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篇》大型科普展览正在北京中国科技馆举行。这个展览以大量生动的文字、图片和实物向广大观众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揭示了科学发展对于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参观过展览的观众都认为这是一个好展览,许多观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还在展览上摘抄有关文字资料,令我们很受感动。为满足更广大读者的观赏需要,为深入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本报今天特将此展览浓缩成一个专版奉献给大家,敬请关注。

  展览前言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我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曾庆红副主席都曾发表有关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本展览是以科学发展观“5个统筹”中的第4个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展开的。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国际上最初的发展观思想形成于二战之后,但那时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把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单一标尺。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针对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方面所形成的环境压力,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概念。它使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受资源和环境的强烈制约,如果无节制地破坏下去,必然会使人类丧失赖以存在的自然基础,最终使发展失去意义。过去我们总以为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今天看来不尽然,发展经济还必须满足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们必须看到,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不足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也十分严峻。1998年以来,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亿亩,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90%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近一半的城镇和3.6亿农村人口饮用水质量不合标准;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居世界第二,全国约有1亿以上的人口呼吸不到新鲜空气……试想一下:当我们生存的环境恶劣到我们无法生存的时候,那么口袋里的大把钞票还有什么意义!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地球是目前已知所有生命的惟一居所。地球所处的得天独厚的位置是其能孕育生命的先决条件。地球上的生命至今已走过了40亿年的演化之路。伴随着漫长的生命演化之路,地球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保护生命生存与发展的机制。如二氧化碳的循环机制使地球温度维持在一个适合生命生存的程度,地球磁场的形成有效地避免了太阳射出的高速粒子流对生命的侵袭,臭氧层使生命免受紫外线的伤害等等。

  太阳的光和热为地球生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地球表面的四个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主要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大气是生命的保护伞,水是生命之源,岩石圈是生物和人类依附的场所,生物圈是生命的疆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相互错综复杂地联结在一起,如果没有人为干预的话,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遵循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芸芸众生正是在这种生存法则的制约下,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发展。

  人类的出现在地球40亿年的生命演化史中只是短短的一瞬,虽然人类缔造了独一无二的地球文明,但地球40亿年的生命演化史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类:与其他任何生命一样,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地球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因此人类的一切必定要受到自然界的约束。人类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一点,地球生命不是一蹴而就的,生物圈的形成是大气圈、水圈与地壳及诸多因素之间长期相互接触、渗透与影响的结果。虽然对于“万物之灵”的人类来说,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人为地制造一个新物种成为可能,但要想制造一个类似地球生物圈这样的生态系统却绝非易事,“生物圈2号”的失败就是一个明证。如果人类只图一时之利,破坏了哪怕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小小环节,造成的也许将是千古遗恨。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和爱护独一无二的地球家园。

  非理性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地球村的容量与日益膨胀的人口压力

  人口的激增对粮食、住房、就业、资源、环境等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必然加剧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使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

  人类无限的欲望正在耗尽有限的资源

  河湖在哭泣

  黄河是我国河流断流中最为严重的大的河流,有专家断言“黄河将在21世纪成为中国的内流河。”

  地下水超量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正在危及华北、危及华东,而工业、农业、商业和居民生活等方面水资源浪费、污染的现象却十分普遍,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大地在呻吟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呈发展趋势,面积不断扩大,程度加剧!

  按目前耕地减少的速度,多则十来年,少则几年,我国将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

  森林的挽歌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占有量最低的国家之一,木材消耗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草原的叹息

  我国每年减少的草地面积相当于两个县的平均国土面积。

  鸟兽在悲鸣

  我国共有258种动物濒临灭绝;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 5000种,约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 20%。

  矿产资源的警钟

  在我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到201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仅有23种,到2020年将只有6种。

  这还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吗?

  碧浪轻波何处有

  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而污染又在毒化着大量宝贵的水资源。

  目前,我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源。

  大气污浊郁难舒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苍天有忿降酸雨

  我国约1/3国土面积正在受到酸雨的威胁,农田超过50万亩,工业固体废弃物历年堆放。

  “垃圾长城”岂为荣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堆放量超过了60亿吨,若将其摞成高3米、宽2米的高墙,足以围绕地球2.5圈。

  方寸净土何处寻

  我国受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面积达4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的1/20,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污灌土地占总污灌耕地面积的1/5!

  大自然的报复

  人类对于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作出报复性的反应。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衰落

  古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消失

  丝绸之路沿线的环境变迁和古文明消失,固然与自然因素有关,但土地的过度开垦、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天然植被的破坏以及战争等人为因素导致了古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消失。

  谁之过 心灵的拷问
全国惟一仅存的雪豹标本冯永锋摄

已绝迹的远古时代猛犸象曾在北京生活 冯永锋摄

藏羚羊的拷问冯永锋摄

  农村土法炼焦的场面,土法炼焦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冯永锋摄
  一棵50年树龄的树,累计价值196000美元。包括它产生氧气、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为鸟类等动物提供繁养场所、产生蛋白质等的价值。如砍伐一颗生长20年以上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出口价值仅为36.6美元。
  我国新疆塔里木流域近年来因环境恶化,生命力极强的胡杨树大面积枯死。
昔日风光秀丽的鱼米之乡,今日污水横流,鱼虾绝迹。冯永锋摄

  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的希望所在

  “绿色”呼唤科学的决策方式

  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要树立绿色GDP的观念,以绿色GDP来衡量政府的政绩观。

  “绿色”呼唤科学的生产方式

  循环经济——新的经济方式

  循环经济使所有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清洁生产——新的生产方式

  清洁生产和绿色化学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与环境的协调。

  节水型农业——中国人也在行动着

  “绿色”呼唤新的企业发展观

  企业只有本着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兼固的原则,重视绿色、提倡相互协作、共享和共同发展,才能在世界未来500强中占一席之地。而中国企业,只有树立科学的企业发展观,才能在未来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绿色呼唤科学的生活观和消费观

  为我们的生活重新算账

  每一个好习惯都是节约了资源,每一次随意抛弃都是浪费或污染,都是在向环境赊账。所以,当人类面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时,我们需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回收=生产

  垃圾分类让垃圾的再利用更有效率,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垃圾回收使资源可以得到再次利用,所以,回收=生产。

  住进绿色住宅

  只为清水长留人间

  用理性技术之剑开辟通往和谐发展之路

  新科技让天变蓝 科技使垃圾变废为宝

  技术在帮助“垃圾”这个词减少着自身的重量,某天垃圾问题就不再是一个沉甸甸的问题压在地球身上。

  环境友好材料

  人们制造出的可降解材料可以在土壤里被降解,并且材料的合成不使用石油,节省了资源。

  新技术使冰箱节电70

  %用水藻造纸

  莫让能源随风而逝

  新型风车的叶片已改用轻便耐用的玻璃钢制作,且高度达到120多英尺,可获得相对稳定的风量。电脑的控制可以让风车随风而动发挥出最大的工作效率。

  飘在太空的发电厂

  随着太空太阳能发电关键技术——微波输电技术日趋完善与经济,太空发电的真正实现为人类提供的海量电能也许会帮助人们永远摆脱污染和能源短缺的困扰。

  结束语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发展战略的艰难选择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冷静地思考:是继续无节制地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还是重新选择一条理性的道路,实现健康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华民族所作出的抉择。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2004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