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体制与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08:38 光明日报

  余大浩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体制与机制,使人力资源的配置市场化,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落实科学人才观,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科学人才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包含三层含义:在自然层面,强调对人的尊重,满足人才的合理需要;在社会层面,强调为人才的发现、使用、成长和评价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在精神层面,强调对人才的理解、尊重和关心,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在一定意义上说,能否落实科学的人才观,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以人为本,能否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能否真正营造一个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是我们做好人才工作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根据科学人才观,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确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人才是德与才的有机统一,是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的有机统一。科学人才观认为,人无贵贱之分,能力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可以成才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人才存在于群众中,对人才的重视也就是对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作用的重视;其二,人无全人,才无全才,只要在某个行业或领域具有特定的知识与技能,就可称为这个行业的人才;其三,即使尚未成才,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为某个方面的专才。确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必须走出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误区,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

  第二,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它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和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重视个人的潜能,尽可能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个人潜能的发挥而实现其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又必须为人才潜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将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量才使用,用其所长,避免人才埋没、人才浪费现象,充分实现人才的社会价值。没有人才的个人努力,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才也就缺乏施展抱负的舞台。因此,我们所追求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是要通过提高人才本身的素质,改善人才所处的客观环境,实现人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打破体制藩篱,实现人才配置的市场化

  人才配置的市场化,就是要遵循市场规律,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主体作用,促进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工作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但是,在人才管理中依然存在一方面人才积压、一方面人才不足的现象,这与人才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观念,按照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原则加快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彻底破除人才单位、部门所有,加快发展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做到资源信息共享,实现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要打破不同所有制单位人才流动的藩篱,发挥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将人才的选拔拓展到非公有制经济和自由职业领域。一方面,适应人才分布多元化、人才流动柔性化的趋势,及时调整人才统计口径、统计方式,扩大非公有制单位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打破国有与非国有部门人才流动的藩篱,利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大多元结构的资产重组,以资产重组带动人才结构的重组,形成一个体制内外合理双向流动的人才流动新模式。通过消除所有制方面的障碍,建立国家、用人单位和人才个体之间法制化、公开化、动态化和契约化的平等关系,实现政府对人才资源的管理模式向价值化、间接化和信息化方向转变。

  第二,要疏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三支队伍之间的流动渠道,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它们之间的人才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太顺畅,尤其是从机关流向企业的人才偏少。目前发达国家企业拥有的人才量一般已达到人才总量的70%左右,而我国近十年来则一直在40%以下徘徊。这种人才主体集中在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发展的后劲,也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要彻底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某些落后的人才观念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体制上为人才市场的发展扫清障碍。通过建立面向全社会所有人才的市场体系,使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层次、规模和类型的人才资源市场纳入统一的系统,做到三支队伍一起抓,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

  第三,要创造适合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人才管理的市场化。能否发挥好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除了打破体制方面的障碍外,还必须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要求我们逐步把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党和政府的宏观调配、政策引导职能结合起来,强化运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手段来管理人才,大力加强人才市场建设,配套建立健全人才养老、医疗、伤残社会保险、人才流动服务、人才流动争议仲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实现行政手段向经济手段管理人才的转变,使单位选贤、个人择业都通过人才市场来实现,促进人才管理的市场化、规范化、合理化。

  改变人才开发培养的单一模式,实现人才开发的多元化

  在人才开发的多元化模式中,政府必须发挥其独特的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应当成为人才开发的理念。

  用人单位是人才开发的主体。人才施展自己的才华,必须依托用人单位这个平台。用人单位作为吸纳和使用人才的主体,必须承担开发人力资源的责任。党政机关的人才开发,要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提高机关干部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善于治党治国治军能力。企业单位的人才开发,要突出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职业经理人。事业单位的人才开发,则应当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激发专业人员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开发中的作用,符合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是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的重要途径。

  市场化是人才开发的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也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对人才资源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发挥学校这个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作用的同时,要加强社会化办学在人才开发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的投资。通过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市场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机制和教育网络,逐步形成政府积极引导、单位具体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现代人才培养开发的新局面。

  在人才开发培养方面,要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实用技术人才开发和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的关系,政府要加大对基础科学理论和人文科学理论人才培养的投入,不能因为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而只片面开发实用型技术人才;二是处理好人才开发的量与质的关系,既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不断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又要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在工作上、生活上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保障,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处理好国内人才与国际人才的关系,同时着眼于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着力培养懂得国际惯例的外向型、国际化人才,为我国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实现人才选用的规范化

  人才评价是人才选用的基础和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呼唤一种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但这一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一些地区、部门、单位,由于对干部的考核缺乏统一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对干部思想道德水平和能力高低的考察随意性大,失真失准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工作绩效的考评上,重结果,轻过程,存在“一个政绩多人用,多项政绩一人用”的现象,难以确认干部在政绩中的责任与贡献大小。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我们必须根据德才兼备的原则,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的职位和职业要求,按照规范性、科学性、国际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分类分层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健全人才评价中介机构,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开发应用人才测评技术,提高人才测评的科学性,体现人才评价过程的独立性、透明性和公正性,确保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落到实处。

  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人才选用机制是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根本手段,也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的最终目的。这种良好用人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才资源配置一是指人才与人才之间的匹配;二是指人才与资源的配置。与之相应的整合效应也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才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竞争而整合形成共同的文化氛围,成为一个团队或地区发展的深层动力;其二,人才在改造加工各种物质资源(如资本、生产原料、生产工具等)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物质资源成为人才价值实现的对象物。这种人才资源的配置是否优化,能否产生整合效应,关键就在于是否存在一种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效地发现选拔人才,合理地配置使用人才,科学地培育管理人才,规范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以推进企业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人才选拔任用方式;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优化组合、有序流动、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新局面。

  人才的科学合理使用,离不开适当的激励方式。近些年来,虽然我们在按劳分配、打破“大锅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完善分配激励机制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在新形势下,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人才的业绩和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对业绩突出的人才,大张旗鼓进行表彰和奖励,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使他们得到社会的尊重,获得精神上的自豪感。根据人才的贡献多少、承担风险大小、工作难易程度,在不违背政策的情况下加大物质奖励力度,让他们享受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政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党政干部,可以提拔重用甚至破格使用,以激励他们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通过分配激励机制的逐步完善,充分激发人才的内在活力和工作动力,使人才资源充分涌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持续的人才保证。

  加快与国际人才市场接轨,实现人才集聚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使人才的竞争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这种趋势要求我们积极为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造良好环境。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需要我们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建立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鼓励留学人员以不同方式为祖国建设服务。目前我国每年出国留学生达到2.5万多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这些海外留学人员所学专业大多为国内紧缺急需,是宝贵的资源。要通过健全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的政策措施,采取灵活的人才引进方式,加大对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国资助力度,切实解决留学回国人员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有效引进各种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服务,在世界人才竞争市场上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人才发展的国际化战略,还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加快与世界人才市场的对接。随着世界人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许多国家不但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才,还纷纷聘用海外高级人才从事公务工作,推动了世界范围内人才资源共享系统的升级,也给中国在世界人才市场竞争中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国际人才市场的新形势与新特征,我们应当认真加以研究,积极寻找对策,做到自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在大力培养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同时,从国际人才市场上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证。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2004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