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厦门半世纪没听到更声文史专家解开更夫消失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10:13 东南快报

  厦门出现现代更夫!前日本报《厦门现代更夫老城区夜间驱贼》的报道见报后,更声,对一些老厦门人来说,这一渐被尘封的往事又被重新唤起,但对于年轻的厦门人来说,更夫这一古老的职业却只是通过文学作品、电影等媒介留下的一些模糊的印象。

  洪卜仁先生是《厦门市志》主审,对厦门地方历史、掌故及一些逐渐消逝的文化等研究多年,昨日他向记者揭开了厦门更夫的神秘面纱。报时钟响厦门更夫渐失业

  “更夫这一职业,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洪老先生说,到民国中期,也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的更夫就渐渐消失了。其比较直接的原因就是现代钟表的普及。

  更夫是一个古老的职业,大概从秦汉时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这个地位不是很高的职业,一般由丧失繁重劳动能力的人来担任,在民国以前他们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洪卜仁老先生说,由于古代没有钟表,大家不好掌握时间,特别是在夜晚,所以更夫最初的职能就是报时。他们一般的工作时间是从一更到六更(三个时辰,从晚上11点到凌晨5点),一小时敲一次,一夜六次。更夫使用的工具是一盏灯笼,一根棍子,一个梆子或一个铜锣。以敲木梆为主,敲铜锣为辅。到了一更的时候,他就会一边走一边敲:“托”,“托”,“托”。每一声都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到了三更就改成“托托托”,“托托托”。连续敲三下,大家一听就明白是几更天了。

  洪老先生说,更夫可能是用“沙漏”来计时的,沙子不停地从沙漏中漏出,如果漏出一定数量就算过了一个时辰(两个小时),据说是很精准的。但另一种说法是用点燃的线香来计算时间,半个时辰(一更)大约烧完一根线香,这种计算时间的方法在以前较普遍,特别是在农村。

  到了近代,随着城市化加快,厦门钟表普及、住宅区规划日渐合理、交通便利。到了抗战前后,厦门的海关和思明南路建起钟楼,其报时很准,声音比较大,厦门市民已能及时掌握时间。因此,最初的“报时”功能已逐渐被替代,更夫逐渐淡出历史。厦门抗战更夫也活跃

  更夫的职能除了报时外,还有示警和传播功能。

  洪卜仁说,在抗战时期,更夫在厦门还相当活跃。在战时的特殊情况,更夫充担起了通报敌情和宣传动员群众的作用。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谨防盗贼”,这句话可能概括了许多现代人对更夫的全部印象。这也就是更夫示警功能的体现。“就好像现在晚上的治安巡逻队一样”,洪老先生说。在民国的时候,厦门整个城区叫“十八堡”,城内的百姓多居住于小街小巷,为了夜间安全,每条巷口都装有木栅门,俗称隘门,晨开夜闭。同时,由巷内富户集资雇佣一至两名更夫,巡夜打更。一般时候更夫一边敲木梆报时,一边喊叫。如果真遇到火灾或盗窃等紧急情况,就敲锣示警。锣声急促乱敲,响声很高,达到报警效果。

  “以前更夫还可以传达一些消息,以起到通知的作用”,洪老先生说,像在他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30年代,如果谁家丢了小孩子,谁家的牛不见了,或哪里要搭戏台唱戏,更夫都会挨家挨户地通知,让附近居民都知道此事。而在抗战时期,这种传播功能和示警作用,在通报敌情和宣传动员群众上搭起了一个特殊的平台。解放后更夫退出历史舞台

  到解放后,厦门市内就基本上看不到更夫了,不过在农村还是经常能看到晚上更夫夜巡的身影。因为农村治安条件不好,警察很难下村巡逻,另外农村的钟表还尚未完全普及,并受传统风俗的影响,更夫有一定存在的必要。

  现在,不要说看不到更夫打更,就是更夫这个词,也很少有人提起。更夫形象渐成记忆老人 更声已成往事

  一位居住在水仙社区、年过八旬的张老先生告诉记者,解放前大概还是民国的时候,厦门还有更夫;到解放后,除了现在的同安、翔安等一些农村地区,在厦门市几乎就听不到打更的声音了。

  他说,那时更夫一般穿着一件青色或褐色的短马褂,脚着软底步鞋,小腿上还绑着白色的缠脚带。他们晚上提着马灯敲着木梆子走街串巷打更报时,一般从晚上十点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敲铜锣的时候很少,除了哪里发了大火。

  张老先生说,小时候每天晚上都能听到更夫的梆子声。那种熟悉的梆子声,他大概有四五十年没有听到了。年轻人 印象留在影视中

  “更夫,就是古装电视剧里提着灯笼一边敲锣,一边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晚上巡夜的人吧”,一位年轻的小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没有古装电视剧,她还真不会知道曾经有更夫这个职业存在过。因为她既没看过更夫,也没听过别人说起。更夫新义保安、门卫、守夜人

  厦门天地物业公司的保安王先生说,“以前在武侠小说中看到过更夫,他们也是在晚上巡逻,所以与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他说,像他一样晚上值勤巡逻的保安,应该算作更夫。

  厦门一学校的门卫说,他每天的工作主要是上下课时打铃,注意有无可疑人士出入校内,晚上有时还要在校内巡逻,所以他应该和以前的更夫差不多。语言专家看“更夫”退出历史命运退出新版《现代汉语词典》

  厦门大学的语言学教授苏新春告诉记者,“更夫”一词的本义是指旧时打更巡夜的人。他拿出两本《现代汉语词典》来查找“更夫”一词,一本是商务印书馆1965年出版的(第二版),一本是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的(第三版),结果发现第二版有“更夫”这一条目,而在第三版中却没有了。原因社会变迁与时俱逝

  “更夫”一词为何会消逝呢?据苏教授介绍,词语一般有所指或意指的对象,这些在社会生活中的对象本体为词语所依托,“更夫”一词消逝的根本原因就是它依托的本体已不复存在。他说,语汇的变异与消逝有很多原因,如社会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历史原因和人们用语习惯、思想观念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原因。由于现代社会已没有旧时用天干地支那一套计时的规则,人们照明也不再用火烛,导致更夫的报时、防火两大职能已经彻底丧失,所以“更夫”这一词语就淘汰掉了。现代人有时会提起“更夫”一词,那是现在更夫的另一功用“夜巡示警”还保留着,但他们所指的更夫其实指的是门卫、保安这类职业,已不是原本意义的更夫了。链接鲁迅:打更声调有派别

  再:睡了一觉醒来,听到柝声,已经是五更了。这是学校(厦门大学)的新政,上月添设,更夫也不止一人。我听着,才知道各人的打法是不同的,声调最分明地可以区别的有两种——

  托,托,托,托托!

  托,托,托托!托。

  打更的声调也有派别,这是我先前所不知道的。并以奉告,当作一件新闻。(鲁迅《厦门通信》)古龙:断魂更又响起

  在这时候,远处忽然传来“笃笃”两声,声音仿佛很遥远,又好像在耳朵边······断魂更又响了。“笃、笃、当。”还是两更一点。要什么时候才到三更?除了夺命更夫外,没有人知道。柳三更慢慢的从花丛中走了出来,青衣白袜麻鞋苍白的脸。花丛中本没有这么样一个人,现在却偏偏有这么样一个人走了出来。他手里有轻锣小棒竹更和一根白色的短杖。难道这就是夺命更夫追魂夺命的武器?终年不见阳光的人,脸色本就是苍白的,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的眼睛。

  他的眼睛也是白色的,一种奇秘的惨白色,看不见眼珠,也看不见瞳仁。难道这个总是令人断魂的夺命更夫,竟是个瞎子?(古龙《白玉老虎》第一章《夺命更夫》)穆旦:诗歌里的更夫冬夜的街头失去了喧闹的脚步和呼喊,人的愤怒和笑靥如隔世的梦,一盏微弱的灯光闪闪地摇曳着一付深沉的脸。怀着寂寞,像山野里的幽灵,他默默地从大街步进小巷;生命在每一声里消失了,化成声音,向辽远的虚空飘荡;飘向温暖的睡乡,在迷茫里警起旅人午夜的彷徨;一阵寒风自街头刮上半空,深巷里的狗吠出凄切的回响。把天边的黑夜抛在身后,一双脚步又走向幽暗的三更天,期望日出如同期望无尽的路,鸡鸣时他才能找寻着梦。

  1936年11月 原载北平《文学》杂志1937年1月诗歌专号。以上据李方《穆旦诗全集》。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2004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