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奶”风波拷问农业产业化的规范度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15:59 新京报 |
7月9日《解放日报》消息:浙江乐清“倒奶”事件续:多家企业欲压价收购。几天前乐清发生的“倒奶”事件,原因是乐清几家乳制品企业由于生产劣质奶粉被查封,他们每天例行的牛奶收购也急煞车停止,奶农们一时找不到另外的厂家收购,大量鲜奶变质,只能倒掉。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市场经济下应该是“规矩不健全也不成方圆”。农业产业化是大农业稳步发展的方向标,可是从前年南京、成都、郑州等发生的“倒奶”风波,再到今年石家庄和浙江的“倒奶”事件,我们遗憾地看到散户或者小养殖场的破产在为不规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交着昂贵的学费,奶农作为市场主体因为其弱势地位而首当其冲地被市场风险所击倒。 首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狭义化曲解成单一的“公司+农户”模式。亚当·斯密将价值规律的力量称之为“看不见的手”,在任何不对等的利益结盟中首先被这只手击倒的肯定是弱势主体。“公司+农户”看起来是一种合作组织,实际上双方只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并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真正的产业化不应等同于简单的加法关系,它是一种经济利益的生死链接。由于奶农天然的小而散特点,他们根本无法成为奶业市场角力的主体。实际上,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农户不过是公司“编外”的“打工仔”而已。这种情况下加上制度救济的缺失,使得这样的产业化对农民充满了前提的风险。 其次,市场制度的不健全给了企业转嫁风险的机会。规范有序的农业产业化离不开相关配套制度来保护和制衡双方的地位与利益,从“随风倒”的鲜奶测试标准和“后顾有忧”的奶业合同,到想要低价“趁火打劫”的奶业公司都说明奶农处于“产业化”的现实底层。这次事件反映出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奶农的利益被侵占,不法企业利用奶农文化水平低、不懂合同法制订了单向的只有利于企业的游戏规则,本来是企业产品质量的问题,最后反而转嫁到奶农头上。没有制度的产业化只能是强权的产业化。 “倒奶”背后折射的卖奶难题还反映着政府有效宏观调控的“缺席”。农业的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可是奶农这出戏演砸了,政府要不要负“导演”的责任呢?乐清奶农在问题出现后“越跑越心凉”,职能部门如此“撇清”似乎难辞其咎。政府在引导农民产业化发展的时候,只“引”不“管”、连起码的指导奶农如何规避市场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工作都省略了,这怕是另一种的行政不作为。“倒奶事件”起码表明:“有效供给”是政府部门有待深入研究的新课题,特别是在各地大张旗鼓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是产业链中正常的经济现象。然而,一方面是乳品加工企业“吃不饱”,一方面是奶农无助地“倒奶”———这样的产业化显然是失范而有待健全的,由此而言,奶农的这一笔笔学费交得实在有点悲凉。邓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