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预警为什么失灵(华东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4日01:51 人民网-华东新闻

  吴焰

  几天前北京暴雨端出城建反思;前天的上海暴雨,则充分暴露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无效性。前者大,后者小,引发的灾情却同样严重。

  城市防灾应变体系中,政府的构建至关重要,但是,仅有政府部门的参与不够,公众共同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防灾减灾

  一场半个多小时的暴雨,竟致7人死亡、20余人受伤,地铁晚点、公交瘫痪……不管13日下午6时20分的这场疾风骤雨来得如何“突然”,对于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而言,都是一个沉重的警告。

  从事后陆续披露的信息看,虽然在市民眼中,这场暴雨至少在半小时前还毫无征兆———从大清早到下午,人们尚在为37摄氏度的炙热大叹苦经,但是,气象部门称,他们早在前一天就捕捉到这一信息,并在暴雨来临前一个小时内,连续3次发出“强对流天气警报”。上海各职能部门在接到预警后,也作出应急对策———当然,反应程度与实施效果有不同。

  方方面面的预警应急都无可指责。但是,生命财产损失何以如此严重?果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力无法抗阻”吗?

  不然。

  或许,我们阻止不了“不测风云”的悍然脚步;或许,我们也无法让那些危棚工地眨眼间变得坚固不为风雨所破;甚至,我们还得承认并宽容“城市防灾应变体系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座城市至少可以为百姓做到一件事:想尽一切办法,拖住下班族们匆匆的步伐,忠告那些毫无防备的人们远离风雨、躲开危房、远离一切危险设施。

  从事后看,损失严重,有雨大、风急、来势突然等客观天气因素,也有城市防灾能力有待改善的原因,但是,市民的普遍“不知情”,毫无防备,无疑抬高了灾情级别,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高昂代价。

  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城市的防灾应变体系中,政府的构建至关重要,但是,仅有政府部门的参与,绝对不够。说到底,防灾应变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对人的生命与财产进行最大可能的减损,公众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防灾意识的增强,有助于自我保护,共同防灾减灾。

  说政府没有及时向公众预警,是冤枉了他们。据了解,上海气象台除了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发布了预警传真(当然,现在有部门追究:此次预警信息的级别是否被低估),而且,还根据《上海市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试行规定》,先后两次通过电视、广播向市民发布。

  问题在于,此时此刻能够通过电视、广播渠道及时接受信息的人群,实在少得可怜,这使得政府的两次发布,便多了些“只管我发布不管你知道”的“自说自话”。

  事后调查也证实,大多数市民是在雨过天晴之后才知道,政府曾发过警报。政府的预警信息,没有在第一时间内让公众知悉,并由此丧失了最佳的防灾时机。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建设城市防灾应变体系时,信息传播的机制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必须确保信息传导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前几天的北京暴雨,端出了一个城建问题;上海暴雨,则充分暴露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无效性。看上去,前者大,后者小,它们引发的灾情却同样的严重。

  《华东新闻》 (2004年07月14日 第二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部分省市陈化粮调查
伊武装绑架菲律宾人质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