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勇立潮头唱大风——华北工学院人才兴校的成功实践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4日04:15 山西日报

  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五号”翩然归来,当中华民族的伟大飞天梦想成为现实时,许多人或许并不知晓,这些飞天器的多项关键技术,都凝聚着华北工学院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汗水。

  在胜利完成国家多项重大科研任务的同时,华北工学院近年来的学科建设成绩同样骄人,从一所单一的工科院校,迅速发展为“工理文经管法教”七大学科全面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全日制在校生突破3万名,教学质量迅速提高,成为国防科工委和山西省的重点高校之一。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同步前进的生动局面,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曾经面临人才严重流失,科研教学举步维艰的考验。

  华工像一支成功的花朵,当人们赞美它绽放得明艳时,更不应忘记拼搏的艰辛。盛夏时节,记者走进这座由八路军总司令部创建于太行山的“人民兵工第一校”,去探寻其人才兴校的成功轨迹。

  逼出来的“一把手”工程

  时间退回几年前。随着传统用人体制的日渐打破,当沿海地区招才引智的热浪扑面而来时,原本群英荟萃的华工遭受到巨大的冲击。许多曾经承担重要科研教学任务的“金孔雀”,被外界丰厚的待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纷纷振翅东南飞了。院党委书记杨波告诉记者,仅“九五”期间,华工各类人才流失就达160人,可谓触目惊心。他们中,教授、副教授28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76人。人才的流失,曾一度使学科梯队松散,不仅无力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就连正常的教学都受到影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失去了人才,谈何竞争与发展,谈何担负为国家民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惨重的代价足以让人猛醒,华工的领导者开始酝酿一场人才争夺战。他们决心借国家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东风,站在打破传统用人方式的潮头浪尖,唱响引才稳才育才的“大风歌”。

  从2000年开始,华工果断实施了人才工作“一把手”工程,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党政一把手作为本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做到“谋划发展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规划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时考虑人才措施”,在全校迅速形成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2001年,华工出台《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提出在住房、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问题上,为引进人才提供充分的保障和良好的待遇,其中引进院士的科研启动费高达200万元。为鼓励更多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学院规定只要与本院签订就业定向协议,即为其发放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博士2万元,硕士1.5万元……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华工很快刹住了人才流失车。以后的几年中,华工除成功引进3名兼职院士,还引进了20名博士和162名硕士。其中有2003年成为国防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的温延敦教授,有曾留学海外学有造诣的薛晨阳博士。这些高级人才的到来,使华工科研、教学队伍的结构和层次大大改善。

  引才的同时,华工还加大了稳才、育才的力度。如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和职称界限,实行竞争上岗;如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教师出国进修等继续教育……华工开始着力打造一只吸引人才、汇集人才的聚宝盆。

  为人才搭建事业平台

  人才因事业而存在,华工人深谙其中的道理。为此,学院近年来在想方设法为人才提高各种待遇的同时,把重大科研项目作为引才稳才的金字招牌,努力为人才搭建足以使其发挥才能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平台。

  华北工学院南环路上,茂密的垂柳掩映着一幢白色四层建筑,楼体上“山西省精密成形工程中心”十一个镂金大字格外起眼。在这幢建筑物里,华工科技产业处处长张治民和他的科技团队,正通宵达旦埋头于多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短短5年时间里,他们获得了近百项科研成果,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治民教授也曾留学海外,当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时,他谢绝了导师的盛情挽留,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山西,回到了“有自己事业”的华工。几年来,作为第一负责人,他承担的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项目达20多项。他所研发的“齿轮精密成形技术”,掀起了一场齿轮业的革命,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他还带领方敏、张宝红、冯再新等一大批青年优秀教师成长起来。

  良好的事业吸引了人才,成为人才安心留在华工的坚实基础。和张治民一样,苏铁熊、刘俊、胡双启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华工找到了用武之地,在华工实现着自己的报国情怀和科研梦想。

  2000年以来,华工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争取到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科研项目260项,企事业单位委托研制项目714项;成功申建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以及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成功申报了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两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些概念和数字给人的印象是短暂而模糊的。但对于醉心于事业的优秀人才来说,它们的魔力却是神奇和巨大的。

  为人才营造美好家园

  华北工学院地处太原市二龙山麓上兰村,即无完备的城市功能,更远离亮丽的都市风景。偏僻和闭塞,成为吸引人才的一块软肋。对此,华工的做法是,坚持软硬件建设齐头并进,努力为人才营造美好的家园。

  从2000年起,华工通过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先后投入6亿多元用于教学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先后购置了学校以北900亩荒地和邻近破产造纸厂的300亩土地,使校园面积翻了一番;建设了教学主楼、实验大楼、图书馆、研究生楼等一批漂亮宽敞的现代化建筑;进行了全方位的绿化、美化,开发了后山花园。如今,华工师生休闲时,能在绿草丛中徜徉,可在校园超市便捷购物。清静的环境和相对完备的功能,已把华工地理的劣势转化为办学的优势。许多来华工的人,都对这里的小环境赞叹不已。

  营造美好家园更体现为暖意融融的惜才爱才之情。为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华工创造各种条件,积极为人才解决配偶子女工作学习等问题。为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华工确立“德才兼备、重在实绩”的选才标准,打破论资排辈,特别对于青年学科带头人,学院让他们勇挑担子,使人才有充分施展才华和大展宏图的机会。为体现人才治校,让人才真正成为推动学校事业、尤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华工不断扩大人才在办学、治校方面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人才充分享有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全面感受事业发展的乐趣。

  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古老的中华民族,流传着多少深刻隽永的至理名言。如今,这句话成了华工感情留人的最好印证。新任院长张文栋,这位曾远涉重洋苦心求学,又怀着一颗赤子心灵回到华工的有识之士,最清楚一件事、一句话对于留住人才的重要意义。为了引进一名优秀人才,他常常亲自出马做工作,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苦口婆心劝说挽留,虚怀若谷,关怀备至。刚来华工不久的留洋博士薛晨阳告诉记者:“来华工前,张院长亲自登门跟我谈了好几次,为我安排了住房,还解决了爱人的工作。是他的真心实意,坚定了我留下来的信心。”

  温馨的家园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最终使一个个人才留在华工,汇聚成了浩浩荡荡的华工洪流。

  本报记者贺锴

  (山西日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部分省市陈化粮调查
伊武装绑架菲律宾人质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