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推动力(连载)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4日04:5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陈大斌著

  三十八、十年生聚一朝“起飞”

  从“两水一加”开始,经过几年准备,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台州出现了高速发展的态势。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根据台州的统计资料,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台州历年经济发展状况略加分析,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从1949年至1978年的30年间,只有两段时间经济增长较为明显:一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年—1957年),GNP增长7.2%,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6%;二是在大跃进之后的调整时期,即1963年—1965年间,GNP增长10%,工农业总产值增长8.1%。但这期间的增长显然属大灾难、大破坏之后的恢复性增长,不是正常状态。其他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发展均极缓慢,低于全国发展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台州才进入持续发展时期。这20几年间,台州的发展又可分为几个阶段。一种说法是分为两个时期,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1990年,为台州经济打基础的时期,这一时期台州经济(GN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3%;1988年取得第一次突破,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这标志着台州社会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二阶段从“八五”计划时期(1991年—1995年)开始,台州经济实现了真正的“起飞”。“八五”期间,全市工业年平均增长57.8%,1995年比1990年增长8.79倍!台州人称这次“起飞”为“第一次腾飞”。

  1997年12月,台州市委向全市人民提出,实现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次腾飞”的任务。

  从1978年12月开始,到1990年前,台州经济发展都处于起飞的准备阶段。在这10年之间,台州人民艰苦努力,做好了以下各方面的准备:

  一、1982年前完成了农村体制改革,普遍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新的经济体制,代替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体制,从而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走上发展商品生产的广阔道路。这是台州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前提。

  二、1982年底开始实行“三大开发”,大兴“两水一加”,劳务输出和修旧利废的拆解行业,开始兴办了最初的加工业,从而完成了大规模兴办工业的资金积累,人才准备。

  三、在发展工业中一开始就从台州实际出发,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并以传统的“打硬股”为基础,创造出股份合作制,顶住重重压力,得到普遍实行,完成了兴办的组织准备,并形成了明显的体制和机制上的优势。

  四、从恢复集贸市场开始,逐步建立起各种专业、要素市场,形成大流通格局,使原料买得进,产品卖得出,办厂所需资金有办法及时筹集。这也使台州经济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

  台州经济发展从1990年开始明显加快,“八五”期间(1991年—1995年)真正实现“起飞”,其下限如果算到台州提出“第二次腾飞”的1997年12月,也只有七八年时间。如果加上准备时期,即从1978年开始,20年在历史上只不过是一个瞬间,而这20年,台州经济、社会面貌确实发生了地覆天翻般的巨变。

  台州20年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实力发展壮大。改革开放前,台州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1978年,台州全部工业总产值仅为6.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0.13亿元,财政收入1.19亿元。1997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166.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15亿元,人均9524元,年均分别增长28.7%、15.8%和14.8%;财政总收入达26.34亿元,是1978年的21.13倍,年均增长17.7%。2003年生产总值达992.78亿元,比1978年增长98倍。

  ———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台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逐渐加快,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在国民经济中“半壁江山”地位被第二产业所取代,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成为台州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978年,台州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为47∶30∶23,到199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为17∶55∶28。2003年三次产业之比为9.3∶58.2∶32.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18000元,比上年增加14.5%。

  在发展国有和乡镇集体经济的同时,台州积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大力扶持、引导股份合作、个体私营工业经济发展,从而使城乡股份合作经济、个人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台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经过20年的探索,台州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取得显著成就,“市场导向企业、市场调节价格”的局面逐步形成,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基本建立,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目前,台州已初步形成了与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商品市场已成为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

  ———城乡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过20年的发展,台州多数地区城乡居民生活已提前基本实现小康。1978年,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元,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9元。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待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7月14日 第七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部分省市陈化粮调查
伊武装绑架菲律宾人质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