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泛珠三角区域9+2环保合作正式启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4日10:43 人民网

  人民网广州7月13日讯首届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联席会议今天在广州举行,国家环保总局以及“9+2”环保部门有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协议决定把开展与区域经济合作相适应的区域环境保护合作、整合区域环境资源、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作为泛珠三角区域环保合作的重要内容。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表示,国家环保总局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泛珠三角区域环保合作,并提出由国家环保总局和省区环保主管部门,制定泛珠三角区域专题环保规划,纳入国家和地方“十一五”规划,特别把流域内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南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等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作为重点予以推进。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制度、科学论证咨询制度。充分利用人才、技术、资金等现有资源,平等开放、互惠互利,加强区域间信息、科研、技术、咨询合作交流,推动区域环保管理水平的提升。另外要积极探索建立区域环境安全预警预报制度。泛珠三角地区要在区域环境安全预警数据库、跨省河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区域环境重大事故灾害通报制度和科技平台上开展研究,探索建立环境安全预警预报制度,建立和不断完善省区环保联席会议制度、专题工作小组机制和工作情况通报制度。

  在区域环保合作资金投入方面要探索新的机制,广开渠道,充分利用中央地方财政资金、排污收费分成资金、企业资金和社会其他资金,重点项目重点投入,为区域环保合作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资金保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夏光指出:泛珠三角以占全国约1/5的国土,承载了全国1/3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2/5的GDP,可见人与环境关系的先天条件是不宽裕的,现实状况是偏于紧张的。建立泛珠三角区域环保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处理区域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把环保合作列为十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开展与区域经济合作相适应的区域环境保护合作,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区域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实现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共同构建环境资源共享的互利格局,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希望区域各省区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指导下,以促进合作、增进友谊、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目的,共同推进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全面提升区域环境保护水平,提高区域整体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会上,“9+2”省区环保负责人审定通过了《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协议确定了自愿参与、平等开放、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环境科技与环保产业等合作领域。各方决定近期开展如下合作工作:一是在年内制定区域环保合作工作2004-2010年规划,指导合作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开展水环境保护合作。首先,由国家总局牵头,开展珠江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近期将重点开展东江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其次,建立以分别监测、相互通报、信息共享、共同治污为基础的跨界污染协调机制和跨界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并逐步完善,建立跨行政区交界断面水质达标交接管理、水环境安全保障和预警机制。另外,加强珠江源头生态保护,推动建立流域生态利益共享机制。三是建立区域环境监测网络。成立环境监测专题工作小组,以水环境监测为重点,在原有珠江流域国家环境监测网的基础上,建立泛珠三角区域水环境监测网络。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末由广东召集召开泛珠三角区域环境监测合作会议,共商近期和远期的环境监测合作事宜。四是加强环保产业和环保科技合作。计划于2005年8月在广州举办广州国际环保展览会暨泛珠三角环境保护合作展览。在展览会期间举办环保项目、投融资暨技术交流洽谈会,同时举办泛珠三角区域水环境保护高级论坛。五是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合作。为保证合作的有效开展,各方同意建立环保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专题工作小组、环境保护工作交流和情况通报制度等合作协调机制,推动合作事项落实。(翁淑贤黄慧诚钟奇振)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部分省市陈化粮调查
伊武装绑架菲律宾人质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