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那遥远的地方(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5日09:18 光明日报
  ——青海大学校长李建保博士西行记本报记者 庄电一 马兴宇
  7月8日,李建保校长与青海大学生在愉快饿气氛中交流。新华社记者 侯德强 摄

  这是一张与众不同的名片。正反两面虽然都印着同一个名字,但内容却不相同一面,是青海大学校长;一面,是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高性能结构材料专家组成员。

  名片的主人坐在记者对面,个子不高,双目有神,思路敏捷,语速很快。

  与这位年轻的校长接触之前,记者脑中已装满了从网上查到的资料李建保,1959年生于江西南昌,1982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考取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留学生。1988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院博士学位后回国,在清华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和“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担任一系列社会职务。

  一个在科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年轻科学家,是怎样远离首都北京上西北高原来就任一所大学的校长的他又是如何在两地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完成两种不同的使命的呢?

  抛家舍业千里赴任

  在一些边远地区,选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很不容易。几年前,青海省高等院校不少校级领导是从党政机关调入的,其中有些人既没有很高的学历,又没有很高的职称,有的人甚至没有职称。2001年10月,青海大学原任校长任期即将届满,由谁来接任成了一个难题。青海省太需要有一所像样的大学了,教育部也希望在青海重点支持建设一所综合性大学。可是,由谁来挑这副重担、带动学校快速发展呢省委、省政府领导非常犯愁省内有领导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实在太少了最后,省委、省政府决定改革干部制度,转变用人机制,从省外聘任校长。从省外聘任一名正校长,这在青海省尚属首次,在全国也不多见。青海省为此向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清华大学求援。清华大学经过反复挑选最终推荐了李建保。随后,青海省委组织部派人到清华考察并向省委提交了考察报告。2002年4月24日,李建保被正式任命为青海大学校长。此时的李建保,在教学科研领域正步入佳境,如鱼得水,成果不断。许多人都认为他应该趁着年轻多出成果,不该离开这么重要的岗位到青海去,李建保也认为自己适合搞科研工作。但等他从国外考察回来时,双方的协商已经结束了。他无条件地接受了这个使命。他说“我以前从没想到西部大开发与自己会有什么联系。现在,组织上既然赋予了我这个使命,我就努力为西部大开发做出自己的贡献吧”2002年5月,李建保离开北京,告别年迈的母亲、岳母和年轻的妻子、正读初中的孩子,只身来到数千里外的青海高原赴任。

  校长就是一座桥

  创办于1958年的青海大学远离市区,其前身是青海工农学院,至今只有一条凹凸不平的破路与市内相连。虽然在动身之前就对青海大学的落后有所估计,但李建保身临其境后还是感到吃惊自己在清华大学就带了十几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可青海大学全校竟没有一个硕士点骨干教师大量流失,新增补的教师几乎全是本科生。占有学校半壁江山的工科,科研项目几乎为零。建校40多年,基础建设累计投入尚不足8000万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地处偏僻,条件落后,师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缺少自信心。李建保到任后下大力气抓科研、抓教学、抓师资队伍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争取国内外有关组织和机构的支持,将新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引入青海大学。李建保到任之前,青海大学的许多教师缺乏科研意识,认为只要上好课就行了,几乎不搞科研。有些教师甚至不敢申报项目、不知报什么项目、如何申报、怎样才能申报成功。针对这种情况,李建保不仅与教师们一起研究科研项目、手把手地教他们写报告,而且亲自带他们跑项目、寻找合作伙伴。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成倍增加。现在,全校承担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3项,教育部春晖计划40项,农业部科研项目2项,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6项。原来科研基础薄弱的工科,2001年科研经费还只有10多万元,2002年就迅速升到160万元,2003年进一步提高到3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申报的科研经费达8000万元。青海大学的科研,正按李建保校长“有重点研究方向、有人才梯队、有研究基地、有重点研究学科”的要求,向更高层次攀登。与此同时,青海大学的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当地特点和未来人才需求,学校新设6个本科专业、调整改造2个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经过整合改造,重点实验室由2个增加到5个,有的还被确定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到青海上任后,李建保自愿充当了青海大学与外界加强联系、争取外援的桥梁,他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民间组织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为青海大学争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现在,青海大学已与国内9所大学和美、英、日、韩等外国高校建立友好协作关系。为提高青海大学的知名度,在他的努力下,青海大学破天荒承办了三个全国性学术会议。针对青海大学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奇缺的状况,李建保亲自抓师资队伍建设。他参与制订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亲自带团赴外地招聘人才。今年,有5名博士、15名硕士来校工作。在他的奔走和呼吁下,青海大学有59名教师和10名优秀毕业生在最近三年被送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名牌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有的教师还获得了出国进修的机会。2002年,青海大学通过了教育部的评估;2003年,青海大学硕士点实现零的突破。目前,青海大学正积极争取实现省部共建,力争早日跨入“211工程”重点大学的行列。青海大学师生的心气高了,自信心足了。他们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自身的潜力只要努力,自己同样可以读研、进修、留学国外,同样可以搞出科研成果青海大学党委书记刘树仁对记者说“引进一个校长,搞活了一所大学。李建保的人才效应已经充分发挥出来了”青海大学的老师们现在对李建保很服气“青海大学现在的实力强了,知名度高了,这是李校长带来的!”

  “自带干粮”的大学校长

  按照协议,李建保仍保留清华大学的基本工资,青海省和青海大学每年给他5万元年薪,但这笔钱李建保一分也没领取过。学校财务部门几次催他去领,他就是不领。他已经明确表示,将这笔钱捐给学校经费紧缺的某些学科和实验室。由于工作需要,李建保经常要乘飞机往返于各大城市之间,频率最高时,一周要飞两三趟。但青海大学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只有一次稀罕地看见李建保来报销飞机费。原来,这些开支他都自己消化了。刘树仁书记感叹李校长到青海两年多,没给学校增加任何额外开支,他是一个“自带干粮”的大学校长李建保不拿青海省和青海大学的钱,却给青海大学争取了大量的外援。600万元国家财政实验室建设资金,300万元香港邵氏基金,107万元国家留学基金,60万元宋庆龄基金会奖学金……哪一笔资金的引进,都有李建保的心血。记者在青海大学采访时,正赶上日本方面为青海大学开设科技日语专业无偿捐献价值5000万日元的设备。老师们告诉记者“这也是李校长的‘关系’!”

  谁也不知道他付出了多大牺牲。年迈的母亲和岳母与他们一起生活,儿子将参加高中考试。从哪方面来说,北京的家里都很需要他。初到青海,高原反应,睡不好觉,饮食不习惯,胃不舒服,老得吃胃药。学校老师大多在市里住,校内没有教工食堂,他就在学生食堂吃饭,学生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常常忙得顾不上到食堂吃饭,他就在宿舍里准备了整箱的方便面,有些方便面因时间过长而变了质。去年,一直挂念他的母亲来到青海照料他的生活,直到天冷了才在儿子的催促下离开。临走时,母亲将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将所有的衣服都洗了,甚至将不该用水洗的西服洗变形了。李建保向同事们感叹“母爱真伟大!”

  李建保的牺牲不止这些,更重要的还是事业上的损失。青海大学一位领导说,李建保是很有希望评上院士的,现在到青海工作就很难说了,至少要大大推迟。李建保所担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等重要科研学术职务,也将要因为李建保的西行而一一卸去。记者就此问李建保有何感受,他说“我到青海做了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然而又是当地需要我做的事,尽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克服了自己能克服的一切困难,问心无愧。我不希望有任何回报,也不指望有什么补偿。至于自己做了哪些牺牲,我自己心里清楚就行了,不需要让别人都知道。”现在,青海大学的许多人都担心李建保走了以后学校怎么办。因为按照协议,李建保的三年任期剩下不到一年了。青海大学的师生都希望他能继续留任,学校实在太需要他这样的高层次人才了,但他们又不忍心让他做出更多的牺牲。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他的青海大学党委书记刘树仁说“不能让人把个人利益牺牲得一干二净。那样既不合情理,也不利于人才的引进。但是,要选一个像李建保这样优秀的大学校长太不容易了”李建保对自己的去留则很看得开。他对记者说“我永远会为自己的这段人生经历感到自豪。至于自己的去留,我愿听从组织的安排。不管处于什么位置,只要能用自己的年华为祖国、为人民踏踏实实多做些事情,我就感到十分幸福和知足!”

  成功背后的启示

  李建保无疑是一位事业成功的知识分子。一系列的成果,诸多的荣誉,足以证明这位青年科技人才归国十多年来在科研领域的勤奋和成功。青海大学教学、科研、办学实力、师生信心、影响力迅速增强,更证明了这位大学管理新兵以自己的心血、汗水和牺牲,在新的领域又取得了重大成绩。

  这位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足迹告诉我们,无论任何人,想要成为受到社会尊崇的人才,想要取得事业的成功,都必须把个人的追求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都必须以国家、民族、社会的利益为个人利益的导向。按照国家、社会的需要选择自己事业的方向,事业之树必然常青常绿;纯据个人私利选择人生舞台,事业之途必然越走越窄

  李建保的成功是青海省“柔性引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大胆创新人才政策的结果,也是教育部、清华大学以积极的人才政策配合西部大开发的结果。如果没有这样的政策创新和政策保障,像他这样的引进人才就不可能无任何后顾之忧地在新的天地充分发挥潜能,其创造力和奉献精神人就可能随时受到限制甚至伤害。读罢报道,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悟改进人才培养、使用、引进、选拔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个“外来的和尚”,之所以能迅速在一个陌生的领域和环境“念出真经”,与省委、省政府的放手使用,与大学领导班子的无私配合,与有关部门和海内外各界的后援和关注是分不开的。这篇关于人才的报道再次提醒我们,只有努力为各类人才营造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只有努力创造让人人成才的社会氛围,人才才能真正成其为人才,第一资源才能充分显现其价值,人才强国战略才能切实得到推进!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重庆井喷事故公审
2003年审计报告
部分省市陈化粮调查
伊武装绑架菲律宾人质
长春人质事件
解读顺驰地产扩张之谜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