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永远的红树林》反响热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5日09:18 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7月14日电 本报独家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永远的红树林》反响热烈。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快速予以摘发、摘播,一些人士致电、致函本报编辑部、作者及作品主人公,给予高度评价和积极肯定。

  7月9日,本报以显著位置刊登了青年作家何建明采写的报告文学《永远的红树林》,介绍青年学者梁言顺和他的“低代价经济增长理论”探索。

  报道刊发当日,新华社播发通稿,摘发了《永远的红树林》一文中青年学者梁言顺的主要观点,十余家媒体相继刊用;同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介绍该文。新华网、光明网、中国广播网、解放日报网站等网络媒体,也相继上载《永远的红树林》一文的有关介绍。

  该文在读者中也引起热烈反响。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高洪波认为,光明日报以如此规格推出报告文学《永远的红树林》,时机非常好。一是中央正在全党倡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中央正在强调大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这个大背景下推出一个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典型,具有示范作用,为激励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勇于创新,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榜样的力量。

  广东金融学院教授余信红说,过去很少见到反映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文学作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工作比较抽象,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反映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此文堪称为一个范例。著名作家张锲、程树臻、著名文学评论家刘茵说,作品读后令人振奋,报告文学是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的文学轻骑兵,《永远的红树林》在《哥德巴赫猜想》之后,令人眼睛为之一亮。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王钢说,《永远的红树林》这类题材的报告文学,要用万把字的文学语言,来讲明白一个理论创新成果,是极见功力的“苦功”。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郑彦英说,多少年了,很少见到中央大报用这么重要的位置、这么大的篇幅发表文学作品,一口气读完后,感觉是一个字,值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自然、人类的大主题,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关注,而主人公的专业研究如果采取一般报道形式,很难引起大多数读者的兴趣。知名作家何建明用文学之笔却使其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我相信,每一个用心看下去的读者,都会为之感动和震动。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张大军教授说,青年学者梁言顺十年前开始研究低代价经济增长理论,十年后终于取得可喜成果,这反映了做学问的一个规律浮躁做不了大学问,只有甘于寂寞、潜心研究才能出大成果。光明日报以高规格刊发这篇报告文学,对于加强学风建设,意义非同寻常。

  辽宁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张翼同志说,周一一上班,大家就被这篇报告文学所吸引,而且成为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大家普遍赞赏这篇文章及主人公,称颂光明日报的这一举措。认为这正体现了光明日报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的办报理念,希望把这项宣传报道的后续工作进一步做好。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重庆井喷事故公审
2003年审计报告
部分省市陈化粮调查
伊武装绑架菲律宾人质
长春人质事件
解读顺驰地产扩张之谜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