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喜见“民间故事”登堂入室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00:23 红网

  7月13日《中国青年报》消息,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第二巡视组非常重视从“民间故事”和群众口碑中抓腐败线索。这些反映和议论往往提供了较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得到证实。

  “民间故事”成了中纪委查处省部级领导干部腐败案件的重要线索,笔者并不感到奇怪。其实,包括民间故事、民谣在内的民间文学,其进入中国文学史,不是同样经历了一个不为认知到最终被认知的漫长过程吗?如果说民间故事进入中国文学史是其第一次登堂入室的话,那么,现在民间故事、民谣成为中纪委反腐败的辅助武器,则堪称是其第二次“登堂入室”,不仅为官方所认可,而且能够为民除害、造福一方。如此“民间故事”,功莫大焉。

  民间故事有何神通,不仅能博得中纪委的“芳心”,而且成为省部级贪官的“克星”?笔者以为,民间故事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关键在于它姓“民”。也许有人会说,姓个“民”就能这么牛吗?其实,民间故事姓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来源不是凭空想像的神话而是某些人耳闻目睹的真实场景,审视它的眼睛是不偏不倚的平民百姓而确保假的故事行之不远、真的消息抹杀不了,传播它的是不带任何利益瓜葛的民众。正因为“民间故事”有这么多的客观性,不是捏造的谣言,自然决定了民间故事是现实官场中某些官员所作所为的真实写照,其身价当然不菲。

  然而,“民间故事”的“民”字号地位决定其传播的范围是民间,形式是口头交流。换言之,民间故事是“地下故事”。这也就意味着,民间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要最终引起官方(尤其是高层)的青睐,还缺乏一道桥梁。只有架起了一道把民间故事输送到官方的桥梁,让高层领导知道民间究竟是怎样议论某个官员的,高层领导才有可能追问一下为什么民间会这么议论(某个官员),进而本着不冤枉好官也不姑息贪官的原则,委派中纪委的巡视组成员下访明察秋毫,看看民间故事中的官员形象和实际工作、生活中的版本到底相差多少。如果民间故事中的描写惟妙惟肖,那么,中纪委巡视组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部废工夫”,民间故事中的主角正是反腐败的对象吗?

  民间故事能够反腐败,早已不是什么神秘。譬如,某个地方流行一句顺口溜:“你想进你就进,你以为你是xx印”,说的就是这个官员的生活作风问题。押韵的顺口溜,形象地对该官员乱上床的事情进行无情的鞭挞。后来的事实证明,无风不起浪,查处的事实确实如此。

  对反贪机构来说,民谣“预言”的可信度不错。其实,民间故事不过是过去完成时,把那些贪官实践过的事情编成故事罢了。从这种意义上说,中纪委依照民间故事查案,只能算是按图索骥,是事后补救措施,而不是事前防范。要反腐败,还是从不产生“民间故事”为最佳。遗憾的是,即便这种“按图索骥”反腐败,目前也只有中纪委、中组部第二巡视组采用,也就是说,其他巡视组还没有采用,其他省市的同类机构也没有使用。这样的遗憾在于,某些贪官虽然被民间故事的吐沫星所议论,却能够暂时“安然无恙”。他们每安然无恙一刻,国家和人民群众就不得安宁一天!

  让“民间故事”在反腐败方面的登堂入室成为一种制度,则是国家的大幸,如此一来,不怕贪官不畏惧人民群众的口碑评价。(稿源:红网)(作者:刘海明)(编辑:杨国炜)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