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复兴中的大国与母语推广的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00:23 红网

  近几天,一条新闻挺热的。说的是刚刚在上海落幕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聚集了500多名学界精英,尽管都是黄皮肤黑头发,但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有位香港大学的博士很纳闷:为何论文汇编没有中文?有人申请用中文做报告未果,致使原意受损。唯有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坚持以中文作报告,成为唯一“反潮流”者。丁肇中表达学术思想的同时,也表达了超越物理意义的文化情感。

  其实,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一种民族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体现着一个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语言是文化的外壳、文明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同时某种语言在世界上的普及程度也反映了其国家和民族的影响力和综合国力。今天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英语,一个在世界上只被3.8亿人当作母语使用的民族语,却依仗英美的经济、科技等优势,像征服者的语言一样,在世界各国被学习、使用,在世界范围被当作国际语在使用。此外从纯粹学术上看,现代科技的语言表达也大多是用英文来表述的。对于一些专用的科学术语,由于大多是西方人首创的,在汉语中则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如果用英文思维写就的论文硬要用中文表达势必会伤害论文的实质内容。因此在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上使用英文也就无可厚非了。

  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英语的广泛使用会压制其他民族语的使用和发展,导致弱小语言的衰退和灭亡。而一种民族语的消亡则意味着讲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在消亡。在当今中国,英语泛滥,大肆进入各大中小学课堂,有些词、有些话不用英语还真不知道用汉语该如何表达。汉语有史以来受到英语最严重的冲击,我们的民族文化同样也受到来在英语世界文化的冲击。尽管中文是联合国的通用语言之一,早在联合国成立之初就载入了《联合国宪章》。但是长期以来使用中文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一个所谓的国际法定语言仅仅被一个国家的人民和侨民使用,这不能不说是这个语言的悲哀。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大国的复兴阶段,它面临的任务是大国文化、科技等在国际的推广和影响力,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理应起到排头兵的作用。事实上,中文在世界上已经开始被更广泛的使用,许多国家的学校开始把中文列为必学外语。

  与此同时现在中国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一些学术成果已达到国际水平,国人也创造了许多科技术语、名词。因此在所谓的国际性会议上强行将用中文思维和词汇写就的论文用英文来表述也是不恰当的。

  从民族情感上讲,很多在国外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就算把英语说得和英美人民一样顺溜,仍然难以融入他们的主流社会。交流绝非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寒暄,而是文化背景和国家实力的对话。向往沟通无限的国人,对中文应有更多的自尊与自爱,至少不能让中文在本土遭到拒绝。

  我们期望不久的将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可以引导前沿科学工作,或许到那时候,黄皮肤黑头发的与会者不仅只在会议间隙用中文愉快地交谈,而且可以用母语探讨科学领域最前沿的成果。那个时候将是国家复兴的真正时刻。(稿源:红网)(作者:王德伟)(编辑:杨国炜)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