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祖国需要我时,我在!”(今日关注)(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05:2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丁伟 马应珊
李建保与青海大学学生交流

  留日博士、清华大学教授李建保,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人员,也是第一批学成归来的海外学子。两年前,他响应祖国的召唤出任青海大学校长,在广袤的西部土地上无怨无悔地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实践了自己一生不变的座右铭———

  从北京到西宁,落差无处不在:海拔从50米上升到2200多米,气温从30多摄氏度下降到十几摄氏度。环顾四周,祁连山、昆仑山纵横交错、连绵不断。抬眼望,山顶上积雪皑皑、寒光刺目……

  “落差制造势能,差距创造机遇。”两年前的一个夏日,一位留日博士带着激情和梦想,平生第一次踏上了这片神奇的高原。他就是今年45岁的青海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建保。

  “孔雀”毅然西北飞

  2002年初,正当时任“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组组长的清华大学教授李建保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奋力攻关的时候,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抉择摆在了他的面前。

  清华大学校领导找李建保谈话:“青海省委、省政府要我们选派一位能担任青海大学校长的人,组织上觉得你比较合适。”并解释说:“这是‘柔性引进’,工资、户口关系不转,原来的教学工作、科研摊子还给你保留。”

  去不去?从1988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回国到清华工作,14年来,李建保顺风顺水:1992年获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同年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教授之一,1995年获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8年就任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9年担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凭着天资和勤奋,李建保逐步确立了他在新材料领域的学术地位。

  熟悉李建保的人从一开始就料定:他是一定要去的。早在1985年,刚刚获得日本国立山口大学理学硕士的李建保就面临着艰难抉择:要么免试就读山口大学理学博士,要么冒着考不上、失去深造机会的风险转科报考东京大学工学博士。李建保选择了后者。在给导师的自荐信中,他写道:“我是一名中国政府公派的留学生,我的祖国现在还很穷,需要年轻人学习实用的科学技术。我希望您能给我一个机会,使我的报国之心有一个实现的途径。”3年后,李建保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几家日本的大公司邀请他加盟,他拒绝了:“我的祖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人才。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应该在国内。”拿到博士学位证书的第二天,他就心急火燎地乘上回国的班机。

  “祖国需要的时候,我在!是我一生不变的座右铭。”这是李建保在离开日本的前夜写在日记里的一句话。

  坐在青海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里,回首一次次人生选择,李建保动情地说:“我出生在江西农村,7岁丧父,母亲一个人拉扯我们兄妹4人。是政府供我上了小学、中学,拿着最高的助学金上了大学,又是国家派我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国家花费数十万元的外汇资助我出国,为的是让我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现在,西部大开发呼唤‘孔雀西北飞’,呼唤西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既然大家认为我有这个可能、具备这个能力,我只有义无返顾。”

  青大尽展凌云志

  尽管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但东西部的巨大落差仍然让初到青海的李建保感到震撼。

  作为唯一一所省级重点大学,青海大学建校40多年的总投资只有1个亿;全校没有一个像样的实验室,上世纪七十年代购买的物理实验设备至今没有开箱;许多教师还不会使用计算机,不会发电子邮件,没有一个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中弥漫着自暴自弃的情绪,年轻教师人心思动,纷纷调离……

  最初的3个月里,李建保一言不发。白天,他四处走访、调查;晚上,翻阅大量关于西部大开发、青海历史现状、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图书资料。他把自己对西部大开发的理解、青海未来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到青海大学的发展规划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学思路。

  李建保开始行动了。他从改造基础课入手,建立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等11门优秀基础课程,大幅度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质量。他大胆移植清华的办学经验,开设因材施教示范班,在全校选拔40名尖子生“另开小灶”,优秀的可免试进清华大学读研。此举一出,晚上自习室里的灯光亮成一片。

  “让学生学有所用。”这是李建保一贯的主张。调整学校专业设置,新设科技日语、旅游管理、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合作,开展“订单式”办学。

  “一所大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李建保整合资源,建立作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3个硕士点,一改青海大学没有硕士招生点的历史。

  在他的鼓励下,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空前高涨。以前,青海大学一年的科研项目经费只有不到300万元。2002年至2003年,全校共申报科研项目65项,项目资金达2952.8万元。今年,全校又申报了科研课题83项,项目经费达到了8655.3万元,还破天荒地承揽了两个“863”项目。

  “‘将’来才有将来。”李建保深知人才的重要。他四处联系,先后选派69位教师和10名学生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8位骨干教师赴日本研修。他八方游说,从清华、北大等高校招来10多位博士、硕士,还从日本请来著名陶瓷技术专家岛井骏藏“坐镇”青海大学新型材料实验室。

  在李建保的带领下,青海大学正在实现了超常规的跨越:国债资金支持8000万元,6座教学科研大楼拔地而起,一年的投入相当于前40年的总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7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的突破;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博士专家楼即将破土动工,教师们人心思安,人心思进……

  平生甘当青海人

  青海大学家属区副教授楼1栋,一套建筑面积不到50平方米的单元房,是李建保在青海的家。刚到青海的时候,省里给他在西宁市中心准备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可他拒绝了:“我单身一人,住那么大的房子太浪费了。”

  走进李建保在青海的家,映入眼帘的是几样简单的家具和到处堆放的书籍。每当夜深人静,躺在摇椅上独自观天,成了李建保的一大嗜好。

  渐渐地,李建保原本白净的脸上也泛出了淡淡的“高原红”,细密的鱼尾纹开始爬上眼角,鬓角的白发再也遮不住了。

  渐渐地,李建保把自己当成了青海人。到外地出差,他总是自我介绍:“李建保,青海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人大代表,他多次为青海、为西部的人才战略和高等教育鼓与呼,其心之切,其情之殷,俨然是青海的主人翁、西部的代言人。为奖励他的突出贡献,青海省政府和青海大学每年给他5万元的生活补贴,可他一分钱也没有往自己的口袋里装,而是全部捐给了学校。他说:“为青海大学做事,就是为我自己做事,还谈什么报酬。”

  李建保是个爱动感情的人。到青海以来,他曾多次流泪。当一批批清华大学的教授支援团来了又去时,他眼圈红了;当财政部的专项拨款批复时,他热泪盈眶;当教育部、科技部的老领导、老朋友来看望他时,他的泪流了下来。李建保说:“大家的支持不是冲我李建保来的,是冲青海、冲西部大开发来的,其中充满着万众一心、共建西部的民族精神。和这种大情大义相比,我个人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7月16日 第四版)
李建保(右一)在青海大学马铃薯试验温室调查研究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