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彩凤清鸣彝山中(出色人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05:3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刘泽

  “啊嘻呷噜喏,讨亲(讨媳妇)的酒葫(芦),没有到讨亲的地方呀,到了翻山的丫口,自己把自己给灌醉了……”一曲彝族《青棚调》,带着天籁的野味,从李彩凤的口中唱出,犹如一溪纯净的山泉,萦绕回转,韵味悠长。

  日前,笔者驱车走过蜿蜒陡峭的山路,来到了一个壑峰争秀的彝家山寨。眼前的李彩凤已是走过花甲之年的人了。她一身彝族服饰,笑声爽朗,童心犹在,唱起歌,仍然十分动情、潇洒。

  其实,我最初见到她,是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但见她,手挥放羊棍,一声吆喝,一曲曲彝族山歌脱口而出:“正月放羊正月正,辞别爹娘要起身;左手拿着放羊棍,右手打开羊厩门;大羊放出朝前走,小羊放出随后跟……”词不重复,音不跑调,她唱了一首又一首,毫不觉累。

  “吉祥的云雀,没有飞不到的地方;太阳的光芒,没有照不到的地方;多祜人的歌声,在所有的河流和山川回响。”李彩凤的歌,总是释放着泥土的芬芳。她1943年5月出生于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西山多祜村。“多祜”彝语是多祥多福的意思。李彩凤的母亲是村里有名的歌手,得到母亲的传承和受本民族能歌善舞的熏陶,她则用自己的歌喉,唱出了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灵性,颂扬着彝族同胞的勤劳、诚实与美好。

  李彩凤从小家庭经济拮据,念完小学就不得不从课堂走回大山。凭着对贫困的抗争和对生活的热爱,她以彝族特有的表达方式,用山歌诉说心里的感情,练就了一副好嗓子。1958年6月,16岁的李彩凤成了当地十里八寨称颂的“调子客”。她走进了五一公社(今寅街镇)歌舞团,她演唱的《弥渡山歌》、《提起唱歌我就开腔》等民歌小调陶醉了观众,被选拔加入了电影《五朵金花》拍摄的对歌表演队。1959年,云南省歌舞团两次发通知调她到昆明当演员,但因家庭缺少劳力,她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李彩凤喜欢大山里的生活。她说:“我一生吃过不少苦,劳累的时候放声唱出心里的感受,有大山的回应,辛苦就会随歌散去。”在李彩凤的生活里,缺少过下锅的粮食,缺少过做衣的布匹,但从来没有缺过歌声和笑声。

  经历过短暂的演员生活,李彩凤得到了专业老师的指导,使她进一步掌握了科学的发音方法,丰富了演唱技巧。她把大半生的时光融入青山绿水,使她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素材。她的嗓音圆润高亢,韵味悠扬。凭着超常的记忆力和“指山为歌”的即兴创作才能,李彩凤弘扬了祖先传承下来的古老民歌艺术,创作了各种风格的彝家山歌调子。她的歌声,弥漫着彝族民间文化独特的淳香,包容了彝家人的习俗、爱憎和彝山万物的灵性。2002年,李彩凤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

  李彩凤很担心古老的彝族山歌失传,过去她忌讳在儿女面前唱情歌,现在她打破了世俗,要把装在心里的歌全部唱出来,让儿子李毕一曲一首地记下,流传后世。儿子已帮她记录、翻译、整理出500多首民歌。

  “大山砍柴不用刀,大河挑水不用瓢,好妹不用媒来说,山歌架起五彩桥……”翻着厚厚的李彩凤民歌集手稿,听着她清脆甜润的歌声,我油然而生敬慕。李彩凤已不再是一位普通的歌手,而是一个古老民族民间音乐的标本。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7月16日 第七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