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07:29 解放军报

  鲁民

  改编,固然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毕竟是在重复别人,只能偶尔为之,可是,近期却出现了“改编热”。有红色经典,如《红色娘子军》、《红岩》、《红日》、《红旗谱》、《小兵张嘎》、《三家巷》、《阿庆嫂》等,还有20世纪30年代的不少作品,如《啼笑姻缘》、《金锁记》等等。

  谁都知道,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重复别人没有出路,可为什么编剧们还出此下策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时下一些影视编剧们才力日见枯竭,创作能力渐趋贫乏,写不出更好的反映当今生活的作品,无奈,只好把过去的东西翻出来改改编编凑数。而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则是由于有些人远离火热的现实生活,远离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热衷于凭着“小聪明”闭门造车,吃“祖宗”,抄袭前人。倘若说这是一种病态,或可冠之为“江郎才尽病”。

  要治这个病,宋代朱熹有个很出名的药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得更明白,文艺一定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才会有前途、有作为。当年,许多文化工作者正是响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从“象牙塔”和“亭子间”走出来,奔赴艰苦卓绝的抗日前线,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发挥了革命文艺的重要作用。

  如今,各方面条件比抗日战争时期不知要好多少倍,文艺工作者也比那时要多得多。然而,遗憾的是,眼下真正或准确反映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作品还比较少;而与我们时代精神相称的史诗式的伟大作品、划时代的优秀作品,更是寥若晨星。根源何在?一个重要的和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一些作家、文艺家淡忘了《讲话》精神,没有真正扑下身子“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对现实生活一知半解,若明若暗;对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缺乏感情,了解浮浅。因而,其创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种“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的“绿豆芽”,那么,最终江郎才尽,甚至于到了不得不靠改编前人作品过日子的地步,也就没什么好奇怪了。

  纵览历史,同是诗人,名噪一时的江淹,因后来官高位显,脱离生活,才气由衰而枯,终于演出了“江郎才尽空嗟叹”的悲剧;身世坎坷的杜甫,却因命运将他抛在生活漩涡、与底层群众密切结合而诗兴大发,创作旺盛,佳作迭出,成为一代诗圣。可见,热情地拥抱生活,真诚地贴近群众,文艺创作之泉就永远不会枯竭,这是亘古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条艺术规律。今天,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永葆艺术青春,避免“江郎才尽”的悲剧,也必须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贴近时代、贴近群众,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解放军报2004年07月16日第5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