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来信/来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09:38 南方都市报

  谁愿承认自己是老弱病残

  本人住在广州新塘,昨天去火车站接一位朋友,由于没有直达的公交车,所以就先坐224路车然后再转269路车。两路车上不同的提示语让我很是感慨。

  224路车的提示语是:“请您发扬友爱精神,为需要照顾的乘客让座,谢谢!”在上上落落的人群中,我看见不少年轻人微笑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让座,也看见不少老人小孩很坦然地坐下,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但269路车的提示语则是:“请您发扬友爱精神,为老弱病残抱婴者让座,谢谢!”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样的让座精神,不同的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就迥然不同。我曾亲眼看见一位老人和一位吊着绷带的中年人不愿坐别人为其让出的座位,原因就是他们不愿听“老弱病残抱婴者”这样的话。广州的公交车为何不能统一使用温和一点的语言来广播呢?谁愿意为了坐一个座位就承认自己是老弱病残呢?王雁珍

  为“食在广州”献一计

  调查显示,尽管广州餐馆数量全国最多,但因缺少宣传,逾半数的外地游客到广州后不知“食在何处”、“从何食起”。

  我认为,要想宣传好“食在广州”,除了重点建设几个最能代表广州美食的美食广场和美食街外,还可以在天河城、北京路、上下九、中华广场等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段设置板报或广告牌,推介附近地段的名牌广州美食。另外,也可以在路标指示牌和公共汽车站牌上推荐有特色餐馆。姚仰生

  让老婆监督老公合适吗

  某市检察院推出一种“检察干警家属联系卡”,上面有对检察官交友情况是否满意,其是否经常晚上外出,以及节假日是否经常不与家人在一起等内容,意在让家属也来监督检察官八小时以外的活动。

  此举一下子把反腐倡廉的阵地推进到家庭这块地盘上,似乎暗示着有些地方正大踏步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检举揭发的方向迈进,不由得让人感觉到一股“亲不亲,阶级分”的遗风扑面而来。难道国人遭了那么多罪,居然连这里头的“非人性”成分都没分辨出来?家庭成员之间的检举揭发,必然严重损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直接导致一个家庭的解体、崩溃。这不但给当事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其他无辜的家庭成员造成伤害,还将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麻烦。

  澳大利亚有过一个著名判例:受聘于澳大利亚体育学院的俄罗斯教练图雷斯基,因涉嫌窝藏兴奋剂而被法院传唤。在没有其他相关证据的情况下,如果能得到其夫人的证词,就能将其定罪。但澳大利亚法院认为,如果证词对其婚姻关系构成伤害,则不予采信。于是图雷斯基被判无罪。

  只要被告的妻子作证,就能将疑犯定罪,让其接受法律的惩罚,为什么澳大利亚法院要作出如此的决定?我认为这就是基于法律“人性化”的考虑。相反,有些地方走向了反面,甚至出台政策鼓励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监督,这合适吗?范大中

  官员应当敬畏什么

  7月14日的《中国青年报》对日趋猖獗的官员迷信现象进行了专题报道,读后大受震撼。

  人是需要有一点敬畏之心的,否则就可能变得浮躁、庸俗甚至为所欲为。官员们应当敬畏什么?法律、民意、责任。

  敬畏法律,因为法律是限制公权力的利器,是约束官员恣意妄为、滥用行政权的枷锁。从一定意义上讲,依法治国的精义在于依法治“官”而不是依法治“民”。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领导应当是各级官员必须恪守的法治信条。将依法治国的第一要义理解为“依法治民”,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内涵的严重误读,也是不少官员尤其是某些基层领导干部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法律往往成为某些基层官僚以法律的名义打击、欺压“弱势群体”或胆敢举报上访的所谓“刁民”的旗号和工具。在他们看来,只要将自己辖区的老百姓管制得服服帖帖,不上访、不闹事,将可以确保自己稳坐官位、仕途亨通。敬畏民意,因为民意是正义和公道的源头。敬畏责任,因为权力与责任是一对如影随形的“双胞胎”,拥有权力就意味着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责任乃是权力的“潜台词”。俗话讲“责任重于泰山”,责任意识是“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应当具有的基本理念,责任追究机制乃高悬于“一切有权力的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否则就必然应验孟德斯鸠所言的“容易滥用权力”这一万古不变的规律。刘武俊

  学生并非不可惩罚

  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蜂岩小学一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陈元虎,让不会朗读课文的学生去舔同班同学的屁股,并谓之曰“舔股思过”。该县纪委、教育局近日作出决定,给予其留党察看两年、行政降两级工资的处分。

  对犯错学生进行适当惩罚,不等同于人皆诛之的体罚,它既是学生管理的应有内容,又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正确的惩罚教育,首先要传导给教师科学的惩罚理念,意即惩罚的目的是追求更好的教育效果,而非教师个人情感的宣泄;其次要告知科学的惩罚方法,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能够引导他们改正错误、端正态度的科学方法;最后还要有公正的评价尺度与公平的申诉机制,惩罚绝不能再是教师个人的“独角戏”。我们相信并期待,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惩罚观念,建立起科学的惩罚教育模式,才能有效规避个别教师自我创造处罚方式的“盲目热情”,才能合法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陈光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