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把电荒变成发展契机(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12:02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吴复民 张建松

  缺电当然不是好事。由缺电造成的生产损失和生活不便,便是经济未协调发展所付出的代价。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和应对缺电,又会让缺电变成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契机。

  在电力供大于求的年代,上海一些高耗能企业享受着优惠电价,“老虎屁股摸不得”,社会为此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双重代价。在缺电的新形势下,优惠电价顺理成章被一刀砍掉,避峰、错峰、差别电价等限制高耗能企业发展的举措也随之出台。这些举措,使“电老虎”们顿时有了忧患意识。缺电引发了人们对能源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极大关注,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深刻反思,从而对上海通过结构调整限制直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多了一份认知和理解。

  扶优限劣,既不是新概念,也不是新鲜事,而这一轮缺电唤起了上海人加强能源管理、推进节能降耗的空前热情,并为其注入了新的涵义。这一轮缺电的“切肤之痛”,逼迫上海彻底改变“参照系”,同能源效率数倍高于自己的发达国家相比,实实在在地找到了节能降耗的巨大空间。不久前还为国人十分陌生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冰蓄冷”、“分布式供能”等多种先进能源管理方法以及各种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都在上海大受青睐迅速推广。

  以“电力需求侧管理”为例,这是指用行政或市场的手段让电力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在国际上被称为一种“新的电力资源”。上海市电力主管部门针对居民、企业、商务楼宇等各种用电主体的不同特点,就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服务“套餐”,当好社会各界的“节电参谋”,在全市大力倡导各种节电行为。

  上海的实践表明,在缺电的严峻现实下,精神状态很重要。抓住电力短缺的契机,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让节电逐步成为人们的生活态度。这才是应对缺电的正确态度,也是对国人为缺电所付出代价的最好补偿。
作者林绍灵

  摸准“硬缺电”的根源

  高渊

  现在,电荒已不是结构性缺电,而是总量性短缺,也就是所谓的“硬缺电”。

  在笔者看来,电荒的症结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在此轮缺电出现前,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十五”规划中对全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估计偏低,相应地对电力建设也有所保留。在1998年国内出现电力过剩时,有关部门明文要求3年内不许开工新的火电项目。当年,有的地方顶风上马电力项目,有的地方老老实实听话,而现在,据称前者电力供应相对缓和,后者则大多缺电。

  正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导致宏观决策管理缺乏应有的市场机制。简单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是这轮全国性“电荒”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各地都在忙着上电力项目。已有专家预测,不用到2007年,我国又将出现新一轮的电力过剩。

  由此看来,电力投资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而要改变电力管理体制,必须充分依靠市场调节的力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电力行业只能在“缺电—上项目—过剩—减少投资—缺电”的怪圈中循环。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